摘要:
中德两国财政合作成果显著
本刊记者|刘慧娴 梁冬妮
中德财政合作始于1985年,包括德国政府贷(赠)款合作和促进贷款合作两种形式。截至目前,德国政府对华贷款承诺总额约100亿欧元,支持建设了300余个贷款项目,覆盖中国31个省份,涉及生态环保、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诸多行业和领域,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地铁1号线项目:为改革开放探索新路
上海地铁1号线是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之一,项目贷款协议于1989年签订,总投资52.44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德国政府贷款4.6亿西德马克。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通车试运营,标志着上海实现了地铁“零的突破”。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我国获得优惠资金,引进德国列车以及技术设备,德方企业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作为全国第一条利用外资举债建设的地铁,项目采用国际方案比选的方式,破解了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为我国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新路。
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贷款协定于2012年12月签订,总投...
中德两国财政合作成果显著
本刊记者|刘慧娴 梁冬妮
中德财政合作始于1985年,包括德国政府贷(赠)款合作和促进贷款合作两种形式。截至目前,德国政府对华贷款承诺总额约100亿欧元,支持建设了300余个贷款项目,覆盖中国31个省份,涉及生态环保、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诸多行业和领域,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地铁1号线项目:为改革开放探索新路
上海地铁1号线是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之一,项目贷款协议于1989年签订,总投资52.44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德国政府贷款4.6亿西德马克。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通车试运营,标志着上海实现了地铁“零的突破”。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我国获得优惠资金,引进德国列车以及技术设备,德方企业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作为全国第一条利用外资举债建设的地铁,项目采用国际方案比选的方式,破解了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为我国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新路。
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贷款协定于2012年12月签订,总投资约13.91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德国促进贷款6000万欧元,赠款30万欧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道防洪、沿河截污、植被恢复、河边道路建设、桥梁改造、水情预报监测等。通过建设沿河道路、架设桥梁,极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打造了一个集散步、健身、社交美拍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圈。通过开展河道防洪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标准及城市抗灾减灾能力,思茅河达到50年一遇、八条支流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效保护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的安全,改善旅游投资环境,推动了普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呼和浩特市区域供热项目:满足供热需求、推动减碳减排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区域供热项目贷款协定于2013年7月签订,总投资9.12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德国促进贷款3500万欧元。项目以高点源排放代替小锅炉的面源排放,有效抑制城市中分散小锅炉房的新建,减少大气污染和煤炭消耗量,推动减碳减排。通过项目实施,呼和浩特市建立了一套供热能力147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系统,包括11台大型供热锅炉、38.9公里的供热管网以及63座热力站,供热区域覆盖城市居民住宅及医院、学校等各类公共场所,有效缓解当地供热能力不足的难题,满足了呼和浩特作为北方严寒城市的供热需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河北省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贷款协定于2014年12月签订,总投资约9600万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德国促进贷款1120万欧元,赠款20.5万欧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管理与水体的生态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恢复衡水湖湖滨带,创新以鸟类栖息地为核心的保护鸟类理念。项目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成为亲子研学游的好去处。2017年3月,中德专家在衡水湖单次观测到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308只。这是近年来全球发现的最大种群记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衡水湖由此被列为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项目凭借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优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确定为“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基地试点”,入围2021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获选生态环境部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并作为优秀项目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进行展示。

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广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示范项目: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示范项目贷款协定于2017年12月签订,项目利用德国促进贷款1.7亿欧元、亚洲开发银行贷款2.5亿美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善职业技术培训的基础设施、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条件、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等。通过项目实施,新增学校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成自治区“双高”学校11所、“三星级”及以上中职学校131所、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400多个、示范性职教集团20个、能力本位课程27门,年均社会培训100多万人次,200多所院校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近200万名学生从中受益,构建了更完善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教育体系,增强了职教行业可获得性、社会包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扩大了区域及国际合作,助推广西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项目先后获得亚洲开发银行“成果和影响奖”、“2021年度最佳表现贷款项目奖”,成果在第8届世界技能论坛上进行展示。
河南省洛阳第一中医院项目:为临床救治提供坚实硬件保障
河南省洛阳第一中医院项目贷款协定于2018年4月签订,总投资约3.39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德国促进贷款2000万欧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病房楼、医疗设备及非医疗设备购置和安装等。项目的建成填补了洛阳市伊滨区三级医院的空白,对更好服务周边百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23年7月新院区开诊以来,先期开放床位420张,已开设急诊、门诊及心病科、脑病科、外科等22个临床医技科室,日均门诊量500人次,日均住院量260人次。利用德国促进贷款购置的医疗设备和电梯、净化系统等陆续投入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超高端螺旋CT、DR等影像设备检查人次累计超过15000人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手术人次超320人次,超声设备检查人次达10000人次,为临床救治提供坚实硬件保障,极大提升了医院诊断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