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作者:本刊记者|张小莉 特约通讯员|邱运林 陈曙
[大]
[中]
[小]
摘要:
寻乌:“绿色蝶变”再现生态宜居别样美
本刊记者|张小莉 特约通讯员|邱运林 陈曙
寻乌,这座赣南的小县城,曾经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9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寻乌从此烙印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中,并由此成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源地之一。90多年后,秉持寻乌调查的唯实求真精神,记者一行踏上这片红色的沃土,探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这里的创新做法和实施成效,寻找废弃稀土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成功的密码。
走进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片区的生态修复区,登上依地势而修建的观景亭,满山叠翠、生机勃勃的景色尽收眼底,松树、油茶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草木、灌木、乔木等植物分布其中,只有远处一片灰白色的裸露地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突出。“几年前,这里还是满眼荒芜,白茫茫一片,那里就是特意留下来的一小片没有治理的矿产废弃地,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里曾经的白色污染,时刻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推进中心的负责人指着那片灰白色的小山包向记者介...
寻乌:“绿色蝶变”再现生态宜居别样美
本刊记者|张小莉 特约通讯员|邱运林 陈曙
寻乌,这座赣南的小县城,曾经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9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寻乌从此烙印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中,并由此成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源地之一。90多年后,秉持寻乌调查的唯实求真精神,记者一行踏上这片红色的沃土,探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这里的创新做法和实施成效,寻找废弃稀土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成功的密码。
走进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片区的生态修复区,登上依地势而修建的观景亭,满山叠翠、生机勃勃的景色尽收眼底,松树、油茶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草木、灌木、乔木等植物分布其中,只有远处一片灰白色的裸露地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突出。“几年前,这里还是满眼荒芜,白茫茫一片,那里就是特意留下来的一小片没有治理的矿产废弃地,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里曾经的白色污染,时刻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推进中心的负责人指着那片灰白色的小山包向记者介绍。
寻乌县矿藏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开采稀土的县之一,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重开采、轻保护,稀土矿山满目疮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昔日的“稀土王国”逐渐变成了“南方沙漠”。截至2018年底,寻乌稀土矿山历史破坏面积约14平方公里,占矿山总面积的34.8%,县内废石堆放量高达3.3万吨,占全县矿石总量的4.34%,生态治理包袱沉重。
“以前挖稀土矿,都是粗放开采,植被被破坏,矿山就变成了灰白色的裸露山包。雨季一来,山上的土壤沿着山谷冲刷下来,田地被淹、良田沙化,河床抬高、河水泛滥……”谈起以前恶劣的生态状况,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推进中心的负责人感慨万千,“以前也不是没有治理,河道疏通了,一到雨季又淤了,土地整治后,过几年又沙化了。过去单独建造的拦土墙、拦土坝,一开始还都好用,但因为山上没有相配合的复绿措施,拦土坝难以持久发挥效用,每个部门都在做事情,但资金的落实、规划的步调有时不一致,很难取得最好的效果。”
真正的“蝶变”始于2017年。这一年,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的关心支持下,江西省赣州市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获得中央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试点以来,赣州市建立了2017—2019年项目库,并最终确定29个项目列入2017年度实施项目,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正是其中的项目之一。
“柯树塘的变化,正是寻乌县多年来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寻乌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邱运林介绍说,寻乌县的地理位置特殊,是江西省唯一一个居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县,生态地位也很重要,是赣江、东江、韩江三江发源地,属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寻乌县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资金,集中针对稀土开采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先后实施了以文峰乡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投入12亿元对废弃稀土矿山进行全面治理修复,采取种树、植草,固土、定沙,洁水、净流等生态和工程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34.1平方公里废弃矿山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断链得到逐步修复,重新恢复生机,再现了绿水青山的美丽图景。
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前
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后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曾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寻乌生态修复的成功正是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最好诠释。
寻乌废弃稀土矿山治理案例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2019年全国省部级干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研讨班培训教材、2020年全国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1年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
“创新源于思路的转变,探索基于经验的总结。”邱运林说,寻乌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治理方案。
首先是针对机制障碍、资金投入、后期管护等问题,着力破解“三方面”难题。一是破解推进机制难题。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打破原来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消除水利、水保、环保、林业、矿管、交通等行业壁垒,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化推进。二是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加强资金整合,在充分用好山水林田湖草专项资金0.74亿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资金0.93亿元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7.89亿元,并积极引进企业投资2.44亿元参与项目共建,有效解决资金投入难题。三是破解考核标准难题。全面加强项目后期管护,确保项目区前期脆弱的生态修复可以得到专业养护,并对项目治理后的水质、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土壤理化性质等设立统一考核标准。
寻乌县财政局供图
其次是基于理念转变、经验总结、技术支持的创新探索,形成一套废弃稀土矿山治理的“三同治”修复模式。一是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开展地形整治、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确保消除矿山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二是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油茶、竹柏、百香果、油菜花等经济作物,坡面采取穴播条播撒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减污治理。三是流域上下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稀土尾沙、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实现“源头截污”。下游通过清淤疏浚、建设梯级人工湿地、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标系统一致,确保全流域稳定而有效的治理。
寻乌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一条“生态+”的治理发展道路。邱运林向记者介绍了寻乌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动实践。
积极探索“生态+工业”,治理石排、七塅石连片稀土工矿废弃地,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用地7900亩,打造成寻乌县工业用地平台,目前入驻企业11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万余个,直接收益6亿元以上,实现“变废为园”。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光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在石排村、上甲村治理区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爱康、诺通二个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达35兆瓦,年发电量约4200万千瓦时,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实现“变荒为电”。
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综合效应。综合治理开发矿区周边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利用矿区整治土地种植油茶、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5600多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变沙为果”。
探索实践“生态+文旅”方式,以矿区生态修复成效为依托,同步推进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做大“绿”、“红”、“游”整合发展文章,完成景区路网、自行车赛道、教学研基地、民宿旅游设施、矿山遗迹资源调查、红色驿道修缮、古建筑修复、特色农业采摘园等项目,将青龙岩旅游风景区、金龟谷康养休闲区、万木霜天景区串点成线连为一体,着力打造旅游观光、体育健身胜地,实现“变景为财”。
寻乌是一块红色沃土,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如今又绽放出多彩的光芒,青山巍然,绿水悠悠,宜居宜业,风景别样美。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