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书写“风景独好”绿色答卷
本刊记者|雷艳 特约通讯员|钟景生 丁国强

会昌县珠兰乡上照村。朱海鹏 摄
行走在会昌大地,满目皆景,为当年毛泽东主席《清平乐·会昌》中盛赞“风景这边独好”赋予了新的内涵。近年来,江西省会昌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利用市场化方式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昔日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的“疤痕累累”矿区重披生机勃勃的生态植被,部分矿区甚至转变为耕种良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模式破难题
走进会昌县文武坝镇上半岭村废弃矿山修复点,记者看到,成片的油菜已经成熟,农户邹永富正开着收割机忙着收割。“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表土裸露、地面塌陷的废弃砖厂。”邹永富说,通过实施废弃矿山修复工程,一块块生态“疮疤”被逐渐抚平,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当地新增耕地近20亩,林草地16.93亩。
为有效破解财政资金不足难题,会昌县创新采取“政府+高校+央企”模式,将全县19个乡镇3416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化零为整”进行发包,公开招投标引进由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为该项目实施融汇科研、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此外,会昌县制定印发《会昌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成立矿山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协调和推进项目实施。“项目总投入2.45亿元,实施期间支出均由项目实施单位先行投入,同时整合统筹中央、省、市下达的2883.09万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预算资金、每亩3000—5000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以及土地占补指标交易收益资金,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会昌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池余粮介绍说。
因地制宜出实招
“东头养猪西养鱼,两季水稻加油菜。”来到周田镇连丰村废弃页岩矿旧址,映入眼帘的是碧水蓝天相接,郁郁青青环绕,正是当地矿山修复“生态+农业”的美丽一隅。
项目实施一年来,该旧址充分调动现存资源,利用现代化养猪场肥水、池塘淤泥发展生态高产水稻产业,沿边建成田间休闲游步道,形成新型农村田园景观,打造出矿山生态修复“会昌经验”。“施工队不但帮我清理了鱼塘内的淤泥,还在鱼塘边围了一圈古色古香的栅栏,整改后的鱼塘不仅美观,养鱼收益也翻了一倍!”连丰村村民吴昌标对生态修复工作竖起大拇指。

会昌县筠门岭羊角村。朱海鹏 摄
针对全县115个废弃矿山点多面广、区域分散的特点,会昌县实行“一矿一策”,分级分类化精准施策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这些废弃矿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有的矿区会根据实际情况修复成“林地+耕地”。
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开工修复点位60个,施工总面积1567.13亩,累计完成点位59个,累计产出水田392.68亩,旱地310.66亩,林草地及其他用地703.25亩,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江西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打造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新样板。
以民为本促发展
来到会昌县西江镇背坑村,田间一片金黄,蓝天白云下,麦浪和农房的炊烟一道随风摇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呈现眼前。
几年前,由于西江镇背坑村废弃矿山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村民李龙生的家就在矿区边,与矿山仅相隔数米,一遇暴雨就有泥石滚落,此片废弃矿区也被列入了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一到大雨天,村委会就派人来守着,怕出现山体坍塌。我们也很紧张,觉都睡不好。”李龙生回忆道。
作为会昌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EPC)总承包工程的首个实施点,西江镇背坑村废弃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于2021年4月启动,实施点规模约45亩。“会昌县积极探索‘生态治理+农业种植’模式,采用‘地形整治+土壤重构+农田水利工程+道路系统工程+生态防护+配套设施’等工程措施,实现粮食增收、生态复绿、群众受益。”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会昌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承包工程项目总工程师胡砚龙介绍说,村民屋后的荒山已被推平,田边设置了步道,半坡上立起了“电建生态亭”,这里已经成了背坑村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我们再也不担心安全了,饭后还喜欢到‘矿山’上散散步、看看风景。”李龙生高兴地说。
如今,会昌县西江镇背坑村废弃矿山修复后,变身“田成片、路成环、渠相连”的高标农田,水稻种植面积18.91亩,林草地面积24.07亩,复绿面积达到43.97亩。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一幅“风景独好”的生态画卷正在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