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兴国:崩岗劣地变身花果绿洲
本刊记者|刘永恒 特约通讯员|杨崇辉 李甘顺 钟艳 雷玉书
兴国县地处江西省中南部,长江流域中下游,土地以红壤为主,含沙量大。受历史上过度砍伐等人为破坏的影响,加上降雨充沛等自然因素,20世纪80年代,这里一度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被称为“江南沙漠”,呈现“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家中无米”的状况。虽然历届县委、县政府接力抓水土流失生态治理,使植被覆盖率由曾经的28.8%提升到88.2%,但仅是面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局部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崩岗”依然普遍存在,有大小不一、类型各异崩岗5100余处,造成严重的崩岗侵蚀水土流失面积1300.6公顷,其中鼎龙、永丰、杰村等乡镇分布着集中连片的崩岗区,不仅对农田、道路、水沟、河流造成堵塞,还对部分住房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探索治理路径 重塑绿水青山
2017年4月,兴国县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被纳入赣州市山水田林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首批开工实施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共投入资金26983.47万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11220.88万元,按照“渠道不变、权责不变”的原则,统筹整合生态补偿...
兴国:崩岗劣地变身花果绿洲
本刊记者|刘永恒 特约通讯员|杨崇辉 李甘顺 钟艳 雷玉书
兴国县地处江西省中南部,长江流域中下游,土地以红壤为主,含沙量大。受历史上过度砍伐等人为破坏的影响,加上降雨充沛等自然因素,20世纪80年代,这里一度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被称为“江南沙漠”,呈现“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家中无米”的状况。虽然历届县委、县政府接力抓水土流失生态治理,使植被覆盖率由曾经的28.8%提升到88.2%,但仅是面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局部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崩岗”依然普遍存在,有大小不一、类型各异崩岗5100余处,造成严重的崩岗侵蚀水土流失面积1300.6公顷,其中鼎龙、永丰、杰村等乡镇分布着集中连片的崩岗区,不仅对农田、道路、水沟、河流造成堵塞,还对部分住房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探索治理路径 重塑绿水青山
2017年4月,兴国县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被纳入赣州市山水田林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首批开工实施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共投入资金26983.47万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11220.88万元,按照“渠道不变、权责不变”的原则,统筹整合生态补偿、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等资金及县级配套资金15762.67万元,共计完成崩岗治理2003处。曾经的崩岗劣地如今已变身为花果绿洲。
在治理方式上,因地制宜探索出生态旅游型、生态开发型、生态修复型三种崩岗治理形式。对交通不便、远离居民点的崩岗,采取“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的生态修复型,外沿挖避水沟,塌面削坡、建挡土墙,沟口修筑谷坊,沟外冲积扇修成平地种树植草,加快崩岗自然恢复进程;对交通便利、靠近居民点的崩岗,采取“山上戴帽、山腰种果、山下穿靴”的生态开发型,将崩岗整治成水平梯田,形成可开发利用土地,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种植杨梅、脐橙等经果林,打造花果庄园;对城镇周边、靠近旅游景点的崩岗,采取生态旅游型,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将崩岗治理与乡村旅游结合,把崩岗、水系、农田、村庄、道路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综合治理,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水保生态示范园。

兴国县崇贤乡生态茶场。胡江涛 摄
坚持系统治理 打造金山银山
在实施崩岗综合治理项目过程中,紧紧与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相结合,将项目治理融入农业农村整体发展中,融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中,让因局部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大地伤疤”变成美丽家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结合产业发展。实施崩岗治理的同时,坚持“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统一,标本兼治,以生态为引领促进绿色发展,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如杰村乡含田崩岗治理点,采取“崩岗治理+产业发展”模式,政府投入崩岗治理资金66.5万元,同时吸收社会投资36万元,在科学、有效治理崩岗侵蚀水土流失的基础上,以发展脐橙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崩岗侵蚀瘠地脐橙基地开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开发百亩脐橙园,栽种脐橙3000余株,进入丰果期后,预计年产量达50万斤,年销售收入达120万元,年吸收当地困难群体务工1000多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改善生态、防灾减灾、支持经济、服务民生”绿色发展理念,推行崩岗治理工程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一是产业基地促振兴。将崩岗治理与农场、合作社等产业基地结合,采取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定向收购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积极参与水土保持扶贫开发治理。项目实施以来,拉动80余户参与水土保持扶贫开发治理,助推320余人实现脱贫目标。如永丰镇凌源村崩岗治理点,政府投入崩岗治理资金800万元,引入社会资金400万元,创办了丰源农场,新建经果林21.01公顷、生态改造经济林89.3公顷、营造水保林300.29公顷、封禁治理242.5公顷、生态修复50.41公顷。丰源农场栽种脐橙2.3万株,流转山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水田,种植水稻506亩,并将崩岗形成的山塘改造成大型鱼塘,农场可实现年收入260余万元,直接受益农户64户,带动就业32人,每年人均实现增收14000元,大大改善了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工代赈”促脱贫。在崩岗治理中,参照“以工代赈”的形式,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吸纳当地贫困户(2020年以前)、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困难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拓宽了困难群体增收渠道,增加低收入农民收入。项目实施以来,吸收当地劳动力1000多人,增加收入320余万元。三是公益岗位促增收。围绕促进低收入脱贫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开发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1500个,全部吸收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实现“聘用一人护水土,带动一户促增收”,有效解决了困难家庭就业难题。
结合乡村振兴。坚持以崩岗区的生态问题为导向,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结合当地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景观建设,依照景观生态学原理,整体重塑地形,建立独特的具有水保生态文化特色的构筑物和园林植物要素,大大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同时,消除自然灾害隐患,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乡村风貌。如鼎龙乡杨村崩岗治理示范点结合当地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现状,将示范点分为“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区、生态防护林区、崩岗警示区、水保文化广场”五大功能区,目前已完成首期投资1362万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84公顷。通过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消除了自然灾害隐患,大大地增加了植被覆盖度,提升了区域涵养水源、保水固土、土壤培育能力,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美化了乡村风景,成为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该治理示范点每年吸引踏春、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等游客约2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