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写数字的起源
中国财税博物馆|陈阳
财政、会计工作经常要和数字打交道。今天我们常用的有大写数字、小写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三套数字体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相对应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原创于印度,其中“0”到公元九世纪末才出现。阿拉伯数字传入后,小写数字一定程度上被取代,但大写数字一直保留着,成为防止涂改和作伪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写数字易认易写,但也容易被改动,因此,在一些重要文件上(如银行支票、财务收据、法律文书等),为了保证经济支付的准确安全,用大写的专用数字填写。曾有人把这项发明专利归属到明朝朱元璋名下,认为这是他在开展大规模反腐败斗争以后,为了防止贪腐官员涂改账目而创制的。明清以来的文书中,凡是重要的账目都同时有小写和大写。这种说法很快被否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泰山脚下发现了岱岳观造像记碑,考证后认为它是武则天时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刻写的大写数字“壹贰叁肆捌玖等字,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现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岱岳观造像记碑立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初,由唐高宗命道士在泰山建醮造像时所立。之后,唐代六位皇帝在泰山举行道教祭事活动后均行补刻,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碑刻,而是一块历时130年左右的纪事板,其中,武则天时代的相关题记,都用大写数字纪年、月、日。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因此推论,在财政会计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大写数字就是武则天发明的?答案是不能。因为从发现的文献看,早于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写数字。
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有官定户籍制度,将全体居民人口登记下来形成户籍文书,其中一至两份上送至中央政府,由主管民政和财政的部门备案。除了户籍,其他与户口、税课、田土有关的各种文书和地方财政报告书,也要定期呈报中央。这些文书成为包括税收、差役、兵役、地方管理等在内的各项行政事务的运转、考核基础。
清末以来,我国有过几次包括吐鲁番文书、敦煌文献、黑水城文献、宋元以来民间文书、明清档案在内的写本文献大发现,数量繁多,这些出土文献中与户籍、财政账簿有关的部分,成为寻找大写数字起源的钥匙之一。

图1 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卷轴复制件节选
目前所见含有大写数字的最早文献是出土于敦煌的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瓜州效縠郡计账,其中对征收的调布、麻、租、折输草、税租等各个科目的归总统计用的是大写数字,“五”写作“仵”,“九”写作“究”。对各个科目缴纳的物资进行分类统计时用的是小写数字,例如“都合麻陆拾柒斤捌两,六十七斤良(十斤台资 九斤上 廿九斤中 十九斤下 八两贱)”。家庭人口详细登记出生年份,年龄用大写数字表示,对家庭人口缴纳人头税进行具体统计时,用的是小写数字。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縠乡籍、唐先天二年(713年)沙州敦煌县平康乡籍中对受田情况的登记,使用数字时都遵循这种规律。中国财税博物馆收藏的大历四年(769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卷轴复制件,其上的数字使用情况也是如此(图1)。

图2 徐渭礼文书节选
六世纪后期或七世纪前期高昌城文书中,合计需服徭役的人数时已经用大写数字,其中百写作“伯”。大量武后时期、开元以后的县籍、里籍都使用大写数字。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沙州会计历中五已经写作“伍”,千则写作“阡”,万写作“萬”。天宝年间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里的九已经写作“玖”。
除了以上公文有规律地使用大写数字,在民间文书中,公元793年沙州莲台寺账本中大写、小写杂用。年代相距不远的沙州龙兴寺佛像供养具经等目录,则全部用大写。约在公元840年左右的沙州僧崇恩析产遗嘱、公元852年沙州僧张月光父子田地契都用大写数字。敦煌出土的多份北宋受田簿,也都使用大写数字。
综合来看,这些大写数字并没有在同时期定型,而是有先后顺序,这也说明大写数字从六世纪到十一世纪,经过五个世纪的缓慢发展变化,才逐步在官方和民间文书中固定下来。
到了宋代,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大写数字的好处。宋人王观国在所著的《学林》一书卷九“奉万”条下云:“古之字画少者易于讹改,故以字画多而同音者代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则以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代之;百千则以伯仟代之;尺则以赤代之;疋则以匹代之;是以万以萬代之也。”如果说目前所见唐代出土带有大写数字的文书主要集中在西北一隅,到了宋代,正式官文书里随处可见大写数字。2005年浙江武义被盗掘出土的南宋中下层官员徐渭礼墓随葬文书中,上级部门对他担任溧阳知县时的年终考核里,每年的夏税秋粮数额,用大写数字一一列明(图2)。到了明清,官方的《会计录》用大写数字记录各类财政数据已经成为惯例,我们熟悉的《万历会计录》即是最好的实证材料之一。
截至目前,我们依然无法确切知道大写数字的起源,只能在文书上把他们现身的年代推至西魏时期。大写数字的起源,一定有更早的源头。且让我们静待某个历史的契机,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