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两会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乔慧 阙海若 李明慧

外媒记者拍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来源:视觉中国
华夏春来早,奋楫谱新篇。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中国两会擘画发展蓝图,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国际舆论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也将对全球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了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国亚洲协会、土耳其安纳多卢通讯社等机构和媒体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夯实“稳”的基础,又增强“进”的动力。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经济增长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
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两会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乔慧 阙海若 李明慧

外媒记者拍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来源:视觉中国
华夏春来早,奋楫谱新篇。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中国两会擘画发展蓝图,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国际舆论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也将对全球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了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国亚洲协会、土耳其安纳多卢通讯社等机构和媒体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夯实“稳”的基础,又增强“进”的动力。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经济增长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美国亚洲协会、新加坡《海峡时报》等表示,5%左右的增长目标颇具雄心,这既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的坚定信心,也反映出政府着眼长远,对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长期挑战、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坚定决心。路透社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好于当前许多机构预测,2024年财政、货币和监管等宏观经济政策将进一步发力,确保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彭博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对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做出承诺,将增强各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后,国际油价恢复增长,布伦特原油突破每桶83美元。阿联酋、赞比亚、纳米比亚等国官员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有助于提振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任务之首,表明创新驱动发展仍是中国实现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中国正在关键技术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定领先优势,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彭博社、《今日巴基斯坦》等报道,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撬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路透社、德国《商报》指出,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催生新的生产方法,驱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也将助力中国实现120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供需双侧协同发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路透社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应对产能过剩等供给侧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也提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等需求侧短期性、总量性问题,致力于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转型。美国亚洲协会、摩根大通等认为,中国政府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战略,将培育新的增长引擎,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供需双侧协同发力,超越了传统经济刺激政策的局限性,是经济治理水平的提升,也助力中国更好应对外部挑战。《福布斯》报道,中国政府近期提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美国亚洲协会指出,广义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是消费和投资相协调的刺激政策,可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约0.8个百分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等机构和媒体认为,两会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既要发力,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也要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提高支出效率,还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财政政策将在巩固和增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赤字率按3%安排,综合考虑了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彭博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法国《世界报》等媒体称,2024年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与去年年初赤字安排相同,但由于2024年中国经济体量上升,实际赤字规模将同比增长4.6%至4.06万亿元人民币。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的同时,谨慎控制债务规模,综合考虑了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力求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认为,2024年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并非易事,财政政策作为两大宏观调控政策之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3%的赤字率也为2024年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而追加支出预留了政策空间。
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政策组合,中央财政发挥更大作用。瑞银集团、《联合早报》等报道,今年中国的财政政策比去年更积极,财政支出强度加大,并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024年除约4.06万亿元赤字规模外,还将新增3.9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较去年增加1000亿元,并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去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很大一部分也将在今年使用。《华尔街日报》称,中央政府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也提供了一种“着眼长远”的综合政策工具,以更可持续的政府融资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中央政府正在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扩大自身资产负债表来进行长期投资、支持增长。瑞银集团预计,2024年财政支持措施对GDP增长的贡献将在1个百分点以上。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称,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预计2024年相关改革将取得新突破,从而更好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增长。
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科学杂志《自然》称,中国政府注重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3708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创5年来新高,其中基础研究支出安排980亿元,增长13.1%。美联社报道,2024年中央财政主要收支政策的首项任务是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安排专项资金104亿元,支持加快突破基础产品、核心技术等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排在中央财政主要收支政策第二位的是“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增长5%至1649亿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安排313亿元,用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中国制造业企业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与职业学校合作培训青年劳动力技能,提高青年人就业率。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