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9 作者:本刊记者|李艳芝
[大]
[中]
[小]
摘要:
乡村振兴涌春潮
本刊记者|李艳芝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3年,中央财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政策供给,支持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交出亮眼答卷: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8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9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4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产1.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所言,“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23年,中央财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我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夯实了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围绕“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
乡村振兴涌春潮
本刊记者|李艳芝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3年,中央财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政策供给,支持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交出亮眼答卷: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8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9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4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产1.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所言,“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23年,中央财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我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夯实了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围绕“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中央部署,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920亿元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第四季度又安排增发国债资金1254亿元支持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支持做好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轮作休耕,启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全程实施机械化作业,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地好种了,好收了,打粮多了,卖粮也有保底了。”高标准农田让农民尝到了种地的甜头。在四川省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千顷高标准农田前竖立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标识牌筑牢了制度藩篱,为中国人手中的饭碗长久地添上了一捧“东坡大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良种,就意味着千粒好粮。中央财政围绕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积极支持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种业发展相关工作,启动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等9省及北大荒农垦集团,对推广面积大、单产水平高、优质专用性好,以及农业生产急需的大豆、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品种进行补助,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和更新换代,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在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广大推广应用主体和种粮农民的普遍欢迎。山东有近900万亩盐碱地,仅东营市就有341.8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想向盐碱地要粮食,“良种”是关键。在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支持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营盐碱地上扎下了根,116支科研团队在此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并取得骄人成果:耐盐优质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每亩地淡水消耗仅为普通水稻的1/3,亩产超过500公斤;新品种小麦“济麦60”在盐碱度平均3.75‰的土地上实现亩产460.98公斤;大豆品种“齐黄34”单产实现新突破,亩产达到302.6公斤……种业振兴行动让盐碱地变成了丰产田。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围绕支持农业机械化,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36亿元,继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引导购机者购置与应用并重,提高农业机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2023年北大荒集团粮食产量455.89亿斤,迎来“二十连丰”,农机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功不可没。“标准良田种植也要择‘良机’啊!今年我购置了新型插秧机,秋收时,我家水稻亩产1380斤,比去年每亩增产60斤,增收2.4万余元。”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第四管理区科技示范户周德华通过购置与应用新型农机实现了增产增收。
在支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同时,中央财政还紧盯粮食生产关键节点,强化资金支持。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点,安排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100亿元;为做好夏粮小麦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安排16亿元支持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在秋粮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安排24亿元支持北方重点地区实施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作业,助力秋粮增产丰收;全年安排救灾资金84.03亿元,支持应对黄淮罕见“烂场雨”和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减少粮食因灾损失;支持抓好大豆和油料、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老百姓的餐桌更丰富,农产品价格也更稳定。
扶上马,送一程。2023年,中央财政聚焦支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做好过渡期财政支持巩固衔接工作“后半篇文章”,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资金管理,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要围绕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较上年再增100亿元,达到1750亿元,同比增长6.06%。
衔接资金是重要的民生资金,关乎脱贫群众切身利益,务必要花在刀刃上。按照中央要求,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要力争提高到60%以上。为此,财政部积极督促指导地方将衔接资金优先用于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充分受益。
四川,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国832个贫困县四川就有66个,贫困县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2023年,四川省进一步优化衔接资金支持重点,着眼增收这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重点支持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昭觉县火普村乘着投入力度持续增加的“东风”,摁下了产业发展的“快进键”。通过“支部共建+科技+产业”的创新模式,整村推进发展高原生态蓝莓产业,让全村人的“腰包”越来越鼓。
为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2023年,中央财政突出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支持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融合。围绕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探索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整体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截至2023年底,中央财政已支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0个、农业产业强镇1509个,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构建起以产业强镇为基础、产业园为引擎、产业集群为骨干,省县乡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中原粮仓”河南充分发挥小麦主产区优势,着力打造强筋小麦产业集群,实现了从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到智能化生产、仓储能力提升,再到面粉加工、面制品生产等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集群总产值已达到167亿元。还有黑龙江的大豆产业集群、湖北的稻米产业集群、四川的油菜产业集群,像这样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全国已有114个。围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80亿元,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服务类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旨在引导小农生产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相比社会上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我们街道的社会化服务综合体提供的服务更加丰富,更加实惠。我们会听取农技专家和种植户的建议,统一购买化肥、农药堆放在综合服务中心,价格比市面上便宜,而且不占农户的地方,随用随取。农忙时节,街道和社区还会联动调动插秧机、收割机到田间,以优惠的价格帮助种植户抢收抢种,这样种植户不但省钱还省心。”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石柱林社区负责人介绍。
作为南京的“米袋子”、“菜篮子”,南京市六合区通过创新组织模式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县域样板,实现了全区统一种苗培育、统一栽种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收割作业、统一对外销售,助力各镇级区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自主品牌。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4个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案例,六合模式成功入选。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循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空气更清新、乡村更美丽的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已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场场自觉行动。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江淮大地到云贵高原,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铺陈开来,呈现出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新气象。
走进河北省赞皇县牛山沟村,只见两条小河穿流而过,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小游园内花团锦簇,“三牛广场”崭新宽敞,树屋滑梯充满童趣……村民交口称赞:“俺们村以前出了名的脏乱差,你看现在多干净多漂亮,没事儿到小花园逛逛、到凉亭坐坐、到小广场跳跳舞,别提多美了!”得益于财政的大力支持,村里通过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改善大环境;通过“拆、改、修、刷、画”美化、彩化、优化农房,实现了环境美、室外净、室内洁、乡风淳。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中央财政充分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守正创新、系统集成、特色鲜明、因势利导、正向激励的机制创新优势,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3年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试验,持续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路径和示范样板。作为红色圣地、绿色福地,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充分利用试点契机,将党建引领、经色传承、乡村振兴三者有机结合,突出打造“红古田1929”党建品牌,盘活用活集体资产,建设环绕古田会址红色核心景区的乡村特色景观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让革命老区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4年,中央财政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进一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