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本刊记者|雷艳 陈璐萌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更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确保产业体系独立自主和安全可控的根基。2023年,财政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聚焦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着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政策工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财政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支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建设,神州十七号成功发射,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一大批创新成果相继涌现,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2023年,财政部坚持将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执行数3371.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同时,着力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注重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大力支持基础研究。2023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执行数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6.6%。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通过支持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支持中国科学院开展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团队试点等,加大稳定支持力度。
支持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围绕事关战略全局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支持布局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完善适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足额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需求,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配合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大对中央级科研院所稳定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大力推进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
推动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完善科研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开展事后评价工作,加强绩效结果应用。配合开展财会监督、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监控及结果应用。
支持加快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23年,中央财政持续提升政策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支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特定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实施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出台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完善制造业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如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中央财政对投保企业保费的80%给予补贴,累计支持了3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应用。通过制造业领域相关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和专业化管理,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中央财政制造业专项资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力度,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2023年安排资金30亿元,支持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首批择优确定了30个试点城市,引导地方政府加强政策统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大力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引导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2023年底,带动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万余家。同时,充分发挥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小基金已累计投资36支子基金,子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到477.6亿元,其中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金额占比达到70%以上。
积极支持稳投资、促消费。通过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础。2023年,中央财政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安排资金6800亿元,较上年增加400亿元,支持保障“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安排车购税资金3205亿元、民航发展基金资金130亿元等,支持公路、水运、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安排资金117亿元,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对首批支持城市开展绩效评价;安排资金165亿元,新增支持15个城市建设海绵城市、35个市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支持重点领域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通过大力支持促进国内消费,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大力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安排服务业发展资金42.4亿元,深入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助力挖掘县乡村消费潜力。
支持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重塑新优势。2024年,财政部将围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带动引领作用,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的增信撬动作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促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开拓,有力有效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政策取向上,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二是注重发挥需求牵引作用。要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迭代,落实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初期应用瓶颈。三是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整合优化相关财政专项,聚焦重点产业链,支持攻关突破一批短板弱项技术。落实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四是注重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改革试点,一个是支持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另一个是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
在经费使用上,要做到“四强”。一是强基础。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强攻关。大力支持保障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三是强力量。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点,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是强效能。加强项目、资金、人才、基地创新资源的统筹,全面加强绩效管理,着力提升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