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9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贡献财政新力量
赵庆业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2023年,河南财政牢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河南财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治理体系,按照“政治坚定、依法规范、科学专业、民主协商、务实担当、廉洁高效”这24个字工作要求,继续朝着“财政系统有地位、发展大局有贡献、财政事业持续发展有后劲”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贡献财政新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首要原则,确保财政在正...
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贡献财政新力量
赵庆业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2023年,河南财政牢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河南财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治理体系,按照“政治坚定、依法规范、科学专业、民主协商、务实担当、廉洁高效”这24个字工作要求,继续朝着“财政系统有地位、发展大局有贡献、财政事业持续发展有后劲”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贡献财政新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首要原则,确保财政在正确航向、正确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把准政治机关属性。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牢记财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更加坚定自觉地将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党中央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决策安排,逐一落实、逐一兑现、逐一见功。二是坚持科学思想引领。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学习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做好深化内化转化,确保以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财政实践。三是抓好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巩固发扬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优势,持续打造机关党建特色品牌,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千方百计做好生财聚财文章,以强大的财政实力,为拥有1亿人口的河南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资金保障。一是做大做优财政蛋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和财源壮大的底盘根基,继续保持全省财政科技支出高速增长,优先支持“7+28+N”产业链群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健全扩投资、促消费、招商引资等投入保障机制,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培育收入未来增长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发挥减税降费、援企稳岗、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等助企纾困政策,更好实现“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二是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实时精准监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收入运行情况,加强征管,堵塞漏洞;规范财政收入征缴秩序,稳步提升财政收入“含金量”,实现财政收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实干实绩争取中央支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以扎实的政策研究、项目储备、配套集成和组织协调,让国家放心地把更多资金、项目、试点交给河南。同时,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回报中央的信任和支持。四是有力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提升政府基金市场化程度,完善“财政资金领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跟投”的资本链条。规范履行省属金融企业出资人职责,做强做大做优“中原豫军”,引导省属金融企业通过贷款投放、保险、信托、基金、担保等业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既要强化逆周期、长周期、跨领域宏观调控,又要优化资金资产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提升政策实施效能和调控效果。200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在工具组合、时机选择和组织实施上吃透中央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地区性政策,强化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开展事前事后评估,预留政策空间,尽最大努力提振信心、改善预期。二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党委政府习惯过紧日子,腾出财力优先保障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绿色低碳、民生等重大领域,切实提高“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的财政保障能力。三是把好资产“入口关”、“使用关”和“出口关”。科学合理制定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标准,运用共享共用、划拨调剂、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公物仓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资产,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处置国有资产,实现“程序公开透明,管理规范高效,收入颗粒归仓”。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要做大做优“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一是力度再加大。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确保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9类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持续稳定在70%以上。二是保障要精准。把河南实施近20年的“省重点民生实事”制度,一如既往、及时足额地落实到位。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集中资金保障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注重可持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民生政策评估,实施民生支出清单管理、事前沟通和备案制度,避免增支提标政策缺少增量投入而成为“空头支票”,确保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四是突出均衡性。优化省与市县民生支出责任分担模式,科学设置转移支付分配因素和系数设置,推动财力分配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财力薄弱地区倾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财政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既要自上而下落实好中央改革部署,又要自下而上大胆探索,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财税体制。一是持续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实施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推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二是纵深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运行监控和动态优化。坚持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进一步完善绩效目标编制、自评、监控、评价、结果应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三是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升级优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快资产、债务、绩效、非税等系统整合,打造可视化、互联化、数据化、公开化、透明化的智慧系统,推动实现所有财政资金全流程动态监控。四是切实加强财会监督。研究建立财会监督结果与预算安排、资金管理和完善政策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全省一体、完备高效的财会监督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财会基础工作规范活动,开展中介机构执业质量检查,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财政安全是总体安全的基础和保障,要牢固树立极限思维、风险意识,将财政安全可持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是保障基层平稳运行。将基层“三保”摆在最优先位置,持续坚持和强化县级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监测、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加大财力下沉,做实工资专户,科学调度库款,加大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确保基层“三保”不出任何问题。二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强化地方债务“借、用、管、还”闭环管理,督促各级严格落实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实施方案以及“1+6”化债方案,大力推动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化解,努力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严防重点领域“爆雷”,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三是防止金融风险传染叠加。协助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督促省属金融企业加快存量风险项目处置,加快建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防止风险向财政转移集聚。
责任编辑 刘永恒
应知应会
预算报告中的名词解释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
为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自2022年起,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遴选部分地市,聚焦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推进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带动全国就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中央财政通过就业补助资金对项目地区予以补助。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一项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对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在据实税前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多扣除,从而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基本要素中央统一管理机制、地方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入长效机制、省级政府养老保险工作考核机制等“三个机制”,有效压实地方责任,强化基金收支管理。建立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促进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中央确定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并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地方可根据当地实际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