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作者:尚大浩|赵宏恩|詹潮晖
[大]
[中]
[小]
摘要:
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作用 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尚大浩|赵宏恩|詹潮晖
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一项财政政策工具,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为主要目标,定位财政、撬动金融,能同时更好地体现财政货币政策导向,发挥政策协同效应,撬动银行信贷资源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放。笔者结合对多地政府性融资担保小微企业客户的问卷调查和草根调研,分析了2023年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端、供给端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并就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作用,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为了解2023年小微企业的经营预期、融资预期等情况,笔者对多地小微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草根调研。被调查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广东等地,涉及制造业、种养殖业、服务业、出口企业等多种业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发现普惠小微贷款的融资需求端——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端——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供给端均呈现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融资需求端——小微企业方...
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作用 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尚大浩|赵宏恩|詹潮晖
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一项财政政策工具,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为主要目标,定位财政、撬动金融,能同时更好地体现财政货币政策导向,发挥政策协同效应,撬动银行信贷资源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放。笔者结合对多地政府性融资担保小微企业客户的问卷调查和草根调研,分析了2023年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端、供给端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并就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作用,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为了解2023年小微企业的经营预期、融资预期等情况,笔者对多地小微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草根调研。被调查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广东等地,涉及制造业、种养殖业、服务业、出口企业等多种业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发现普惠小微贷款的融资需求端——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端——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供给端均呈现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融资需求端——小微企业方面
强预期、弱现实,融资需求乐观偏谨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是企业信心方面,预期上升的户数占比达到58.75%,下降的仅有3.75%,表明政策带动小微企业预期提振。二是企业国内订单预期上升的户数比例为42.5%,出口订单预期上升的户数比例仅18.75%,招工预期上升的户数比例仅17.5%,表明小微企业对外需走弱、内需修复的预期较强,招工谨慎。制造业、建筑行业节后返工期已出现劳动力剩余现象。例如,2022年,浙江多家企业缺工,要求招工年龄60岁内即可;2023年,由于内外销订单不饱和,不需要太多工人,要求年龄在45岁以内,且在元宵节前后已招满。三是2023年融资需求预期乐观偏谨慎。融资需求预期上升的户数占比43.75%,持平的户数占比约50%。融资担保需求预期上升的户数占比达到43.75%,持平的户数占比约55%,下降的仅占1.25%,表明小微企业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满足融资的需求增加、黏性较强。
小微企业疫后“疤痕效应”明显,出现新变化、新特点。多数小微企业反映生产经营和信心受影响较大,疫后的“疤痕效应”明显,对2023年抱有“预期转好,乐观谨慎”“边走边看”的心态。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消费和投资面临一些制约,相关产业出现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一是制造业出现结构性变化与新挑战。外需转弱下制造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高出口依赖型行业中,传统制造业受影响较大。广东东莞某企业负责人表示,“下游是外销或终端是欧美客户,五金制造、电子机箱类、厨电等行业2023年订单与疫情前相比减少不止一半。”出口整体萎缩明显。货运代理行业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在裁欧洲航线的员工。北京国际航班恢复正常,但货量处于低水平线,整体回到了2018—2019年航运淡季的水平。”新能源和高新技术行业产业景气度较高,产业集群现象和政府扶持作用凸显。新能源相关的储能行业对欧美出口、内销景气度依旧较高。例如,浙江台州某主营变压器相关零部件的外贸企业,2023年欧洲方面订单陆续增加。江苏南通的锂电池隔膜行业,目前工厂招工缺口较大,工厂鼓励不休息,满负荷生产。高新技术行业产业集群现象更加突出,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培育经济动能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江苏常州、泗阳等地通过培育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服务业复苏情况尚待观察。受疫情影响,服务消费的恢复仍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住宿餐饮、旅游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复苏幅度尚待观察。教育行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业领域受政策调整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以医美行业为例,即便该行业以中高收入消费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客户稳定性较强、价格敏感度不高,但实体店年后会员客户到店率仍低于预期。
(二)融资供给端——银行业方面
截至2022年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新增占比均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趋弱明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降至历史低位的同时,银行净息差收窄也至历史低位,盈利承压。商业银行受微观主体融资需求不足、LPR连续下调、债券投资收益率走低、存款定期化等影响,息差明显收窄。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4%,较2021年下降14bp。信贷投放仍需政策助力,依靠政策驱动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空间受限。
(三)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供给端
据统计,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五大行业的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国小微企业总量的比例超过八成,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业务中的规模占比也超过八成。2023年疫后复苏初期,小微企业融资仍面临“不能、不愿、不敢”扩张信用的问题,亟需政府性融资担保在“增量、扩面、降费、优化结构”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地方财政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的压力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各级政府的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支持政策基础之上。但是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加上近几年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规模快速增长,普惠小微业务逐渐进入风险暴露期,地方政府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的压力加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支持普惠小微金融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工具,本身就是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体。为更好发挥其功能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是“财政增信、风险补偿”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工具理念。政府性融资担保补的是市场缺位,服务的是长短期财政政策目标。要树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是“财政风险补偿”结构性财政政策工具的理念,推动行业人员从传统融资担保的“担保思维”向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增信、风险补偿”思维的转变。
(二)建立逆周期监管模式的政府性融资担保运行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参照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的运作模式,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适当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比例和风险容忍度,用“有形的手”托底经济;在经济上行期退出,及时释放机构风险压力,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与合作银行建立服务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的银担合作新机制。政府性融资担保结合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开展银担合作,体现财政的风险分担和中央银行的扩表合作,是发挥财政货币政策合力的有效工具。如2022年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利率1.75%,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同时,中央财政向贷款主体贴息2.5%,贷款实际成本不高于0.7%,实现了中央财政和央行的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联动。再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二八分担”,可补贴贷款银行风险敞口的80%,银行的实际风险敞口对应的净息差达到7.25%,能够精准、高效地促进信贷需求和投放。可以看到,政府性融资担保以风险分担撬动银行的信贷供给,财政贴息以融资成本分担撬动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本质上是分别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促进信贷投放的财政政策工具。2023年,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前期可针对某项结构性财政货币工具试点,后期围绕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创设银担合作新产品、新业务,逐步建立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项下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和产品库,高效服务行业、产业、社会政策目标。
(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多样化银担合作产品。根据制造业、服务业及新兴产业在现阶段的特点、发展规模、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满足不同行业需求、期限长、还款方式灵活的多样化银担合作产品,增强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
(五)加强小微企业调查研究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的小微企业运行状况感知网络,建设成为服务政策制定和业务发展的“数字大脑”。发挥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贴近基层、全国一张网”的优势,建立覆盖全国的小微企业运行状况感知网络,以便更好、更快、动态掌握小微企业的运行状态、结构性特点、发展规律、风险状况等,跟踪评估各项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和业务产品的效果,逐步成为服务政策制定和业务发展的“数字大脑”。
(作者单位: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中原再担保集团 湖南省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