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作者:广东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持续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广东省财政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全力服务保障省“ 1+1+9”工作部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推动广东财政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新发展。全省财政管理工作 2019—2021年度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2020年度获全国第一,预算绩效管理 2018—2020年连续三年全国第一,预决算公开工作 2019— 2020年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自我超越,在不断增强财政实力中提升保障能力
财政收支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十年来,广东财政规模不断增长。 2012—2021年,全省“三本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从 8545亿元增加至 22925亿元,年均增长 11.6%;支出从 9611亿元增加至 28058亿元,年均增长
12.6%。2016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万亿元的省份, 2021年一般公共...
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持续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广东省财政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全力服务保障省“ 1+1+9”工作部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推动广东财政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新发展。全省财政管理工作 2019—2021年度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2020年度获全国第一,预算绩效管理 2018—2020年连续三年全国第一,预决算公开工作 2019— 2020年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自我超越,在不断增强财政实力中提升保障能力
财政收支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十年来,广东财政规模不断增长。 2012—2021年,全省“三本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从 8545亿元增加至 22925亿元,年均增长 11.6%;支出从 9611亿元增加至 28058亿元,年均增长
12.6%。2016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万亿元的省份,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 1.4万亿元,连续 31年位居全国第一。大体量必然伴随大担当,广东财政坚决扛起财政大省责任。十年来,从“三本预算”口径看,广东是中央财政最大的收入来源地。从一般公共预算口径看,是全国上缴最多的省份;从税收口径看,上缴额全国最大。
财政收入质量高、支出保障好。十年来,广东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稳定在 80%左右,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广东每万元 GDP产生税收收入 1828元,其中,来源于现代服务业的税收占比约为 60%,来源于制造业的占比 25.9%。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省级财政坚持将八成以上财力用于保障落实省委省政府 “1+1+9”工作部署。十年来,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到 9.33万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占比由 2012年的 66%提高并稳定在 70%左右。
勇毅笃行,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支撑作用
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从 2012年到 2017年,累计为全省超过 319万户纳税人减税 3034亿元。坚持将税制改革与减税降费相结合,在地方权限范围内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缓则缓,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多个税种减按最低标准征收,2012年以来,累计为全省市场主体降成本、减税费超万亿元,占全国同期减税降费规模的 14%,以“真金白银”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
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积极推进政府债务管理试点创新,加大力度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在全国首批试点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率先在全国推动地方债市场化发行,探索建立“分批次滚动发行”机制,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实现了“总体安全、风险可控、底数清晰、管理规范”的目标,树立了“广东债”的优质品牌形象。 2017—2021年,发行新增债券 1.22万亿元,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首位。
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当好“过路财神”、不做“甩手掌柜”,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全覆盖、全链条、全方位监管直达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确保直达资金投向准、落地快、效果好。 2020年以来,将超过 2200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推动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为恢复经济赢得主动。
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坚持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支持打造“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就业工程,推动 21个地市实现本科(高职院校)、高水平医院、高铁、管道天然气、农村集中供水等全覆盖,逐步建立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底线民生保障体系。连续十年办理省“十件民生实事”,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 1.57万亿元,有效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全力以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倾注智慧力量
全力贯彻落实“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突出强核心、重融合、促发展,多项支持“双区”和重大平台项目建设政策开花结果。持续深化粤港澳三地财税制度衔接,推出 7个重点领域 28项财政措施,支持深圳开展首创性、差异化财政改革探索,赋予前海最宽松的政策空间;在支持横琴合作区建设上,创新建立省财政直接联系横琴的财政管理体制;在支持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上,突破性地给予南沙“双 15”所得税政策。这些举措赋予了各项先行先试任务开局起步、纵深推进的最宽松财政政策空间。
全力支持制造立省、科技强省战略。坚持服务制造业立省不动摇, 2013—2022年,安排超 1000亿元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制造强省建设,安排 252亿元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小升规”和专精特新奖补政策,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速。坚持服务科技强省战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2012—2021年,全省科技支出超过 7100亿元,推动实施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全省研究与实验发展( Ramp;D)经费从 2012年的 1236亿元提高至 2021年的超过 3800亿元,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自 2017年以来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支持推动 2家国家实验室设立,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布局。
全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系统构建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差异化转移支付体系,实施两轮支持老区苏区一揽子财政政策,制定新一轮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顶格支持重点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7项政策中,省对“老少边穷”和“一带一区”的补助比例分别提高到 100%和 85%。 2012—2021年,全省各地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差异系数从 0.55下降到 0.5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 2012— 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从 420.34亿元增长至 1109.47亿元,年均增长 10%。不断强化财政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及东西部扶贫协作,现行标准下 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 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帮助桂川滇黔 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 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力服务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广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8—2022年,全省财政累计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 7500亿元,强力推动大气、水、土壤、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实现 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省 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94.3%。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取得新进展,探索建立实施东江、北江等省内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激励政策,坚持每年提高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在全省树立“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多、谁得益多”的正导向。
锐意进取,在深化财政改革中当好开路先锋
率先推进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2018年,以“简政放权”为导向,聚焦预算编制和绩效监督,压实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并引导部门向市县下放具体项目的审批权限。 2021年,突出“加强统筹”,围绕保障国家及省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构建全省统筹、全域协同、全链条衔接的预算管理格局。 2022年起,围绕将省级年初预算到位率由目前的 70%努力争取提高到 90%的目标,建立以项目为重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促进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在预算管理改革牵引下,预算绩效管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放管服”、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
率先完成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中央赋予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实现存量隐性债务全面化解目标。
率先实现“数字财政”系统全省上线。按照“最高站位、最优方案、最强保障”,举全省财政系统之力推进“数字财政”建设,于 2021年 5月率先实现全省全面上线,建立贯通省、市、县、乡镇四级的数字财政系统,实现全省 4.4万个预算单位在“同一标准、同一系统、同一平台”下开展预算业务,为财政管理装上“智慧大脑”。 2021年 11月,数字财政论坛作为唯一的行业论坛亮相 2021(第十六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行稳致远,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中保持正确航向
坚定不移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为牵引,以创建模范机关、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连续三年开展锻造合格党支部书记行动。聚焦“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核心任务,扎实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实行“专班制”集全厅之力攻坚重难点工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定事项“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持之以恒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每年召开全省财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每年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不断增强财政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不断健全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流向的全过程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从 2019年起将“全面对标、全力推动走在前列”作为推动工作总抓手,主动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对标对表,要求每年都有新的提升和进步。在 2021年财政部实施的 15项考核中,广东省获得 6项第一、 3项前五,其余 6项全部位列最优等次。
精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财政人才队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创新选育管用机制,完善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工作体系,面向全国公开选调招聘人才、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开发“财学”“财智”智慧人事系统、以实战练兵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多举措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省财政厅 2021年度选人用人满意度达 99.2%,连续四年超过 98%,处级干部平均年龄比 2017年降低约 3岁,输送大量干部赴港澳、赴市县任职挂职、驻镇扶村等,呈现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全力支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责任编辑李烝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