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动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I王建凡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把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更好地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不断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新预算法将“讲求绩效”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的改革目标,为进一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指明了方向。围绕《意见》的部署和要求,财政部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断健全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绩效管理链条、加强绩效结果应用,各项改革逐步推进落地,实现了中央本级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组织中央部门对所有项目实行绩效监控,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健全财政评价常态化机制,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基本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近年来,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围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2021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印发《中央部门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及取值指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夯实绩效管理制度基础。
第二,完善绩效管理链条。针对全过程绩效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探索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组织对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业务风险补偿、交通运输部综合货运枢纽示范等多个新增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严格绩效目标管理,通过制定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指引,明确绩效指标设置原则、编制方法、取值方式等,推动提升绩效目标编制质量。继续开展绩效运行监控,强化监控结果应用。
第三,提升绩效评价质量效果。结合各类评价方式的功能定位,分类聚焦重点,增进协同配合。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并对自评结果进行抽查复核。改进部门评价, 2021年组织对 613份部门评价报告进行全面复核,选取 16个重点项目开展现场核查,推动部门提升评价质量。进一步强化财政评价,财政评价项目数量从 2021年的 40个增加到 2022年的 72个,首次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等纳入评价范围。逐步推进转移支付和重大支出政策后评价。
第四,拓展绩效管理覆盖范围。按照完善全覆盖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在已覆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推动实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同时,将绩效管理向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等领域延伸,组织对多只政府投资基金、部分 PPP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第五,强化预算绩效考核。以全面提升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预算绩效水平为目标,修订印发中央部门预算、地方财政管理两个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拓宽绩效考核内容,将重大政策落实、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资产管理、预算透明度等全面纳入考核范围,使考核更加侧重预算管理实绩、资金使用整体效果。

第六,加强绩效结果应用。完善绩效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财政重点评价得分较低的项目和绩效考核结果较差的部门,在安排 2022年预算时按照一定幅度分档压减支出。推动绩效结果与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挂钩,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调节系数,强化激励约束作用。组织对绩效评价项目整改情况进行专项核查,推动部门整改到位。
第七,提高绩效信息透明度。大幅扩大绩效信息公开范围,随同 2022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绩效目标的项目数量达到 727个,比上一年增加 599个;随同 2021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绩效评价结果的项目数量达到 661个,比上年增加 126个。继续将重点项目绩效目标、绩效自评结果和部分重要绩效评价报告随同预决算草案报送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自觉接受监督。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继续牢固树立绩效理念。深刻认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把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工作的重点,作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效率观念,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
二是持续提升绩效管理质量。强化全过程绩效管理,做“严”事前绩效评估,做“优”绩效目标,做“实”绩效监控,做“深”绩效评价。有序推进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推动提升财政透明度。
三是切实发挥绩效管理实效。进一步理顺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夯实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健全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推动将绩效结果纳入政府绩效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调动干部履职尽责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本文系作者在“ 2022亚洲评价周”上的主旨演讲,略有删减。)责任编辑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