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绿水青山畔 人在春风和气中——从“封面故事”看新时代十年财政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本刊记者|刘永恒

浙江省杭浙州江市胥口镇桃花岛。杨素 摄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新时代十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防治污染攻坚战,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践行“两山”理论、锚定“双碳”目标。2019—2021年,中央财政生态环保资金投入12802亿元,带动全国财政生态环保资金投入28268亿元。
为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成果,献礼党的二十大,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与中国财政杂志社共同推出了“拍绿色发展之美登《中国财政》封面”活动。从2022年第一期《中国财政》开始,每期杂志不仅通过镜头聚焦祖国大地优美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生物、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还充分挖掘图片背后各级财政部门在推进生态保护补偿、积极探索实践实现“两山”理论和“双碳”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的生动故事。
从《你的名字叫“奇迹”》的塞罕坝到《十年——只为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新安江;从巍巍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 美丽新宁夏》到滔滔黄河水孕育的《绿水青山“老家”河南》;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一个个“封面故事”如同一张张亮眼的“绿色成绩单”,展现了新时代十年来,财政支持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全力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新时代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十年,各级财政部门突出精准发力,大力支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支持重点流域开展水污染防治、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修复等工作,重点支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推动农村环境整治,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雾霾曾一度是京津冀人民之痛。为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时期,河北省以上财政共投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597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火电关停淘汰、焦炭去产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等,还百姓一片蓝天。2022年冬奥会上,张家口、崇礼赛区的“冬奥蓝”令世界瞩目。
与绿为伴,与水共生,这是人们对生态宜居的美好追求。在鱼米之乡的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资金近100亿元,全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村庄尽显宜居之美。
深入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
“一边治‘灰色’,一边添绿色。通过改良土壤、修建引水灌溉工程,选出适宜重金属环境的树种,启动难造林地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以乔、灌、花、草混种的方式对裸露山体进行植被恢复。”这是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
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分三批将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核心区域、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开展治理修复最迫切,属于全国性、跨区域重点生态地区的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支持范围,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力度,整体提升了祁连山、贺兰山、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黄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地区核心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同时,深入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持续推进林业草原生态保护修复。
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不可少。新时代十年来,财政部坚持“全国一盘棋”,突出改革创新,全面搭建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主动作为,牵头搭平台、出政策、建机制,充分挖掘财政资源环境政策潜力。2021年5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山东与河南签署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率先建立起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了,大家认识统一了,也行动起来了。”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时说。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凶猛的东北虎豹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从青藏高原上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到南海之滨的海南热带雨林,再到“九曲依然青嶂裹,一峰仍插画檐间”的武夷山——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

北京市永定河生态补水展画卷。覃世明 摄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蔡琼 摄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地方国家公园补助资金49.75亿元,支持国家公园勘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保护补偿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保护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等。近期,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局)《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将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纳入财政工作全局,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以人民为中心,是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新时代十年,财政部门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一方面通过生态保护能使之持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另一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推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为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绿色效应外溢,福建财政统筹省以上资金7亿元,引导市县投入5亿元,在武夷山市和周边四个市县连片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和建盏、水、茶、竹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项目,促进茶产业等生态优势产业发展。青海财政统筹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安排资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有效拓展牧民增收途径,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百姓留住金山银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财政力量。

春到兴安岭。刘芝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