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优化研究
——基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实践
江雄标
摘要: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财政资金支付规模快速增长、支付效率要求不断提高,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查找分析三亚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优化建议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省经过二十余年的国库支付体系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在全国独具特色的财政财务“双集中”管理模式,是全国唯一全省省域内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省份。三亚市是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南北两极中重要一极,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海南省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经过多年探索,三亚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简化资金审批手续、压缩资金支付时间、降低政府运行成本等方面的改革还不够深入。下一阶段,应贯彻落实“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单位会计”向“政府会计”、“线下会计”向“线上会计”三个转变的理念,完善优化国库集中支付,以更好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主要问题
(一)业务流程方面。一是账单审批和支付流程亟待优化。由于人员流动性较高,很难及时对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上目前还没有清晰的报账模板和材料清单,导致退单补材料的现象在账单审批环节时有发生。另外,有些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对项目指标的科目、支出分类和用途理解不准确,导致资金在支付过程中需要多次往来修改,增大工作量,审单效率不高,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之间也容易出现矛盾。二是财政国库与代理银行的清算环节亟待优化。财政部门、代理银行与清算银行间的清算仍靠人工传递纸质单据,效率较低;同时清算的时间较短,并要求当天到清算行清算,隔天清算就将产生垫付利息。
(二)监督管理方面。一是预算编制科学性有待提高。部分预算单位往往根据上年的收支结余数编制预算,没有各项目的细化,编制粗糙,直接影响集中支付的效率和监督的准确性,同时预算调整、追加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二是事中监督有待加强。清算银行与代理银行每日批量清算,而财政国库支出的金额大、难以按照实际支付数来核对每笔支出明细账,事后常出现与银行台账对账数额不符的情况,如何加强事中监督成为与代理银行协调的难点。
(三)系统建设方面。当前电子化支付系统只具备支付、清算、退款等基础功能,尚未实现核算系统、会计档案系统、工资统发系统、公务报账系统的有机融合和数据共享。另外,系统运行不稳定,并且缺乏相应的有效应急预案,故障时有发生,支付信

息系统和代理银行对接的信息系统都需不断升级。
优化建议
(一)不断完善优化工作流程。一是完善“花钱问效”的预算管理机制。实行零基预算,聚焦自贸港建设重大改革政策和项目,合理安排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控,严格落实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盘活存量资金、绩效评价、项目预算调整等相关财经纪律要求,推动预算管理增质提效。二是提升资金支付工作质量和效益。实行“集中审单”模式。将原来由主管会计固定负责审核其分管单位单据的方式,调整为预算单位提前通过报账预约系统预约、系统自行分配审单工作任务,实现审单会计和预算单位的双随机,既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又提高资金支付实效。同时,实行单据当天审结制。每个工作日根据前一天预算单位预约情况,分派一组会计人员值班审结当天所有报账单据,其他非值班人员负责处理退回单据,并向单位反馈退回原因、提出处理建议办理后续支付及核算。值班会计和主管会计两者相互监督制约,避免寻租风险,减少审核错误,提高审单效率。实行审核“清单化”和“流程化”。制定预算单位报账正面清单,规范报账材料标准,避免出现报账材料多次返工和主观原因导致的审单标准不一等问题。提升服务意识,开辟集中审单问题反馈和沟通渠道,第一时间向预算单位解释和解决问题,主动了解预算单位工作开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做好服务工作。
(二)加强财会监督。一是转变理念,将财会监督贯穿于预算编制、资金支付、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各环节,充分发挥财会监督作用,更加突出财会监督的效能和结果导向,推动传统的财政资金合法合规性监管向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监督转变。二是创新财会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率。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财政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加强财政财务信息数据库建设,提高财会监督的信息化水平,根据“事前提前预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及时分析”的原则,对财政资金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同时,完善监控预警规则,实现精准预警,第一时间发现、解决问题。
(三)加强财政部门综合能力建设。一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全面提升能力水平。财政部门应从专注于财政信息处理与提供的“核算型会计”向强调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的“管理型会计”转变,在为预算单位营造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资金支付环境的同时,积极为预算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财政财务决策建议。例如,用足用好会计数据,加强对重点单位、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资金监控;对预算单位项目建设开展绩效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对预算单位进行成本分析,合理确定行政运行成本,为压减“三公”经费及一般性支出提供依据;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准确反映部门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行成本。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治理能力。贯彻落实从“线下会计”向“线上会计”转变的理念,让数据信息多“跑路”,让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少“跑路”。深化对大数据、支付及票据电子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信息系统,加快推动财报系统、核算系统、会计档案系统、工资统发系统、公务报账系统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有机融合和数据共享。加强财政财务数据信息的分析应用。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从单个部门到整个行业,从横向到纵向等多维度分析,跟踪监测自贸港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执行情况,强化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分析,为预算支出标准化改革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责任编辑吕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