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全面实施预算的探索与实践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财政局副局长|田雪林
2020年 4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的实施意见》,明确自治区本级层面到 2021年底、地市级层面到 2022年底、县(区)级层面到 2023年底,全面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体系,实现预算和一体化。 2021年 10月,阿里地区出台《全面实施预算的实施方案》,标志着预算开始在全地区全面推开。虽然起步艰难,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全区 2021年度预算工作考核中,阿里地区排名第二,获得自治区通报表彰。
具体做法及成效
围绕“全链条”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第一,为全地区 83个部门建立了《阿里地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让各部门填报绩效目标时有据可依。第二,提升部门绩效指标申报的质量,每年编制预算时,由财政局各科室对各预算单位申报的指标进行审核,审核覆盖面已达到 100%。“花每一分钱都要掂量掂量该不该花、能不能少花”。如在审定一个预算单位关于申请补助液化气站运营费 600万元预算时,主管副局长带领业务科室和申报单位联合对地区现有液化气瓶数量、补助标准、运营开支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后,认为以全地区目前液化气瓶保有量来计算,项目运营无法达到预定的产出和效益,经与预算单位多次沟通后,取消了该项目,待条件具备时再实施。第三,探索开展了中期绩效评估工作。 2021年安排了 3大类项目的中期绩效评估工作,涉及扶贫、社会保障就业、农林水等项目,实现了对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估的“双监控”,对偏离绩效目标的项目进行了及时纠正。第四,对全部项目支出进行了财政绩效评价,涵盖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报告已全部向社会进行公开,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进行挂钩,对低效、无效项目进行了压减和取消。第五,预算的正向约束激励机制正在发挥。“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较好地解决了各部门申请预算“狮子大开口”的问题。同时,财政也将资金使用率较低的就业补助资金项目、部分扶贫产业类项目、就业培训类项目纳入财政绩效重点监督范围。
围绕社会保障织牢民生底线。考虑到阿里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将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城乡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就业补助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等项目上,针对救助资金使用率低、基层“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临时救助方式单一,标准掌握不准,宣传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对此,财政绩效评价组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对困难对象进行全方位救助的建议。如革吉县贫困藏族学生马布领取补贴 2500元,与规定标准相比,少领 500元,评价组及时通知追加了补助,并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后综合救助方式建议,马布动情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上学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
精选乡村振兴产业类项目确保长期稳定脱贫。为了确保脱贫对象的长期稳定脱贫,评价组对乡村振兴产业类项目的产出、效益、分红和可持续性进行了重点评价。如在对某县牦牛育肥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发现该项目既要盖牛舍,还要购牦牛育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所购牦牛数量不足、标准不一等问题,每年的分红款是从分批宰杀育肥牛所得,待所购牦牛屠宰完毕,利益联结户就会无红可分。针对这种情况,评价组提出了建立育肥基金,将购牛款作为基金滚动使用,只把育肥增加的收益进行分红的建议,使项目可长期持续运营,为农牧民带来稳定的分红收益。此外,对建成后未运营、未按期建成运营、分红未达标的项目列入台账管理,报地委行署进行督办。
盯住重点问题抓好防风险化纠纷工作。如在对阿里地区保安公司进行绩效评价时,发现公司没有按规定给由高海拔搬迁来的农牧民(安置为各单位保安)200人缴纳工伤和失业保险,针对这一问题,评价组对几年来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进行了延伸评价,对资金安全进行了专项评估,督促公司及时补缴,确保农牧民利益不受损,实现“失业有助、伤有所偿”的目标,也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面实施预算工作已推开,但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绩效观念、第三方技术支撑等因素影响,阿里地区全面预算的水平还不够高,绩效评价的约束性、调控性、导向性、引领性发挥不够全面,全部项目平均的优良率在 75%左右,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即评价为“优”和“差”的项目少,“良”和“中”的项目多。
一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阿里地区由于地处偏远,预算推广时间较短,不少预算部门领导对预算缺乏整体认识,很多绩效指标都是由财务人员代为编制,有的部门财务人员还是兼职,对预算一知半解,编制的绩效指标存在指向不明确、不可衡量、不合理和匹配性较差等问题,给审核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也给后续的财政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二是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和管理积极性还不高。大部分预算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和落实主体责任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按规定流程组织本部门的绩效自评,也没有严格落实“谁支出、谁自评”的责任意识,使预算绩效自评流于形式,呈现出“财政热部门冷”的现象。有的部门虽然进行了绩效自评,但评价报告格式不规范、内容不统一、指标体系设定不合理,绩效自评等级不够客观,可参考的价值不大。
三是推进县区全面落实难度较大。阿里地区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人员缺乏,地区所辖七个县中除地委行署所在的噶尔县有 3万多人口,其他县只有 1万多人口,最小的乡只有几百人,甚至没有条件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开展一级政府的预算约束其施政行为、增强其绩效意识、开拓建立形成覆盖所有区县政府的预算体系更加困难。
四是缺乏全面实施预算的软硬件支撑。目前,地区财政局编制预算(绩效)科仅有 1人负责绩效工作,县财政仅配备专职人员,无单独编制,没有力量高标准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阿里地区财政绩效评价都要到拉萨招标,由中标企业派人到阿里地区进行绩效评价。由于阿里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至今没有第三方在阿里设立分公司、办事处。

五是阿里地广人稀、语言不通,绩效评价成本高。阿里地区面积 34.5万平方公里,行署所在地噶尔县距拉萨 1600多公里,到距离最远的措勤县 760公里,且道路崎岖险阻,缺乏公共交通,出行成本高。同时,由于牧民放牧点不固定,再加上语言不通,评价开展情况和数据核实成本较高。
建议和对策
一是构建责任分工明确的新格局。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树立预算意识,才能打牢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进构建全方位预算格局,结合全过程的路径,依照不同层级开展,将项目自评、单位自评、部门评价、财政评价和对下一级政府预算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