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财政运行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近年来,财政国库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债和地方债发行推出新举措,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开始试点,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财政国库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财政国库法治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加快推进,使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建设正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近年来,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各级财政国库部门全面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实现县级以上预算单位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最基层政府落地生根,有效规范乡镇财政管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进一步深化,组织部分省份试点开展跨省异地缴纳道路交通违法罚款试点工作,试点成熟后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截至2014年底,中央172个部门、近1.6万个基层预算单位,地方58万余个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央103个部门,地方38万多个执收单位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不断强化。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重点加强对春节、中秋等重要节假日使用财政资金购买月饼、商业预付卡等行为的监控和查处力度。2014年,发现并查处中央部门违规支付使用资金5.9亿元,违规比例为0.04%,比2013年下降0.12个百分点,降幅75%。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部省级、部分市县财政已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国债发行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关键期限国债预发行机制,将国债预发行试点券种扩大至全部关键期限国债,促进国债一、二级市场价格有效衔接。修订储蓄国债发行额度管理办法,推进储蓄国债网上银行销售工作,2014年以来新增10家储蓄国债(电子式)网银销售机构。适应取消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行政审批事项的新形势,按市场化原则组建2015年至2017年的新一届国债承销团。研究建立国债做市支持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细化随买、随卖操作方案,提高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结合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预算管理特点,制定发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等行为。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用于置换部分存量债务,推动地方政府更加高效、便捷地开展存量债务置换工作。2015年,地方债全部实行自发自还。截至2015年9月底,2015年地方债累计发行24529亿元,发行工作总体进展平稳有序,各方面反映良好。
国库现金管理力度加大。2015年1—9月,共实施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9次,累计操作规模4600亿元,可获利息收入约72亿元,净收益约65亿元。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截至2015年8月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6个试点地区共实施操作19期,操作规模达4850亿元,实现利息收入约87亿元,取得初步成效。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报请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内容、配套措施和实施步骤等。研究起草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深入研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涉及到的重大问题。组织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财政国库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财政国库管理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加强财政收入走势跟踪监测和分析预判,提升预算执行分析水平。加强库款管理,完善地方财政库款月报和电子化编报机制,健全库款旬月报制度,强化对全国库款运行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国库现金流量预测,开展年度预测、三个月滚动预测和年末按日预测,统筹库款管理、国库现金管理和国债管理,建立与人民银行库款预测会商机制,有效服务宏观调控大局。继续加大财政对外借款的清理回收力度,初步建立起规范管理财政对外借款的制度框架。继续加大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力度,地方财政专户数量进一步精简。
信息公开呈现新亮点。中央财政继续通过财政部网站按时公开月度预算执行信息,起到宣传财政经济形势、引导社会舆论、提高执行信息透明度的作用。加强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推进所有使用财政资金部门决算公开,将部门决算全部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总额及分项数额,细化说明相关信息。2015年,100个中央部门同一天公开部门决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决算数据、财政拨款收支余汇总表、政府采购支出金额、机关运行经费、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和公务接待批次及人数等多项法定及社会关注的信息首次公开,获得舆论和公众积极评价。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关键期限国债、50年期国债和储蓄国债发行计划,在财政部网站首次发布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信息披露工作的指导,规范地方政府相关信息披露。
财政国库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在34个省、市、自治区上线运行,财政资金支付安全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透明度大幅提升。推动地方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效果良好。中央本级启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国产化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财政大数据规划和应用,以国债管理系统二期改造为契机,完善国债管理数据集市,进行国债预算测算、出入库现金流预测等相关分析,推动大数据实践。深入发掘地方财政大数据典型案例,为各级财政部门实施大数据应用提供借鉴和指导。
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国库工作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按照预算法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机制、制度、管理、技术创新力度,更好地服务于财政改革与发展大局,更好地促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