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加强财会监督的建议
陈艳 胡雨杉 赵鑫
一、完善财会监督组织机制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内部监督意识
科研事业单位一般规模较小、管理岗位少,这导致部分监督职能缺位,整体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在单位党委领导下加强监督组织机制建设,强化财务、内审、纪检和人事等部门监督职责与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财会监督职责,对于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不仅要跟踪整改、落实到位,还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其次,要全面提升财会监督意识,营造良好的财会监督氛围。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对经济业务管理了解不多,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财会监督培训,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单位内部制度与管理要求,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财会监督与科研业务深入融合,促进科研事业顺利发展。
(二)建立共享机制,夯实各部门监督日常管理
首先,要严格执行各项经费支出标准,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加强支出审核管控,尽可能预防腐败和防范经济风险。其次,各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结合上级部门和外部检查要求,制定财会监督专项年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公”经费、基建管理、房屋土地出租、招标及政府采购等领域的专项监督检查,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减少权力运行关键领域和环节的风险。最后,对于财会监督结果要在单位内部形成共享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监督整改信息数据库,汇总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实例中的各种问题和违规情况、整改措施等,为日后的监督检查提供重要参考。
(三)加强结果运用,提高财会监督威慑力
对于经济业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部分科研事业单位仅关注表面问题,没有进行系统性分析并从根源上改进。因此,要从根源着手,在管理机制上要把财会监督与干部管理、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将监督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优化和完善考核评价,把监督结果与个人及部门考核、职称评定与资源分配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财会监督的威慑力和执行力。
二、完善内部控制,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
(一)优化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第一,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管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法人代表担任,配齐配强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力量。压实归口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内部控制措施;完善以奖惩制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制度,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力执行。第二,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制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对单位内部各项活动潜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评估,为内部控制措施提供评估依据。风险评估重点内容包括单位内部议事决策机制、内部监督机制、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等。要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监督控制中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合规性进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促进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
(二)强化关键环节控制,构筑全方位监督体系
1.全面实行财务公开,推动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的公开化、透明化。财务公开内容包括重大经济事项决议以及经费支出内容等,通过单位官网、内网或会议通报等形式公开,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授权查询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如单位重大决策、重点科研项目立项验收情况、国有资产出租转让、“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关联业务情况等,通过事前公示或财务公开,可以促进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合理,减少浪费,有效防范腐败风险。
2.强化事前控制。事前控制强调经济业务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不仅单位的“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实行集体决议,金额较大的开支事前也应该有必要的审批,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一些研究所设立了总会计师岗位,通过总会计师参与单位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决议发表专业意见和建议,从源头提高经济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另外,要强调预算管理严肃性,无预算不开支。考虑到科技创新过程复杂多变,国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赋予项目负责人很大自主权,这种情况下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使用尤其是单位运行费的使用必须强调支出必要性和预算管理严肃性,强调事前审批与预算控制,杜绝随意开支造成浪费。
3.加强事中监督,尤其是采购过程监督。科研事业单位一般规模较小,缺乏专门的采购部门和管理人员,由各部门自行采购。自行采购金额相对较小,业务分散,但采购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累计金额大。由于大部分单位对于自行采购行为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自行采购成为监管盲区,容易造成浪费和腐败。针对自行采购问题,科研事业单位首先应规范自行采购工作细则,明确自行采购的原则和范围,规定采购主体责任,设立相互制约的工作组织及监督职责,确定自行采购限额标准、采购方式及程序、采购验收组织等环节,明确工作要求及责任追究。其次可以考虑成立采购工作小组,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联合其他部门,重点监督采购文件事前审批和现场评审,在货物与服务自主招标、房屋经营场地招租等供应商遴选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督。
三、以绩效管理为抓手,推动财会监督提质增效
一是提高全员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首先,在资源分配顶层设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上要以财务分析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为依据,从单位全局长远出发进行资源配置。科研事业单位经费来源较多,需要加大统筹力度整合资源,有效统筹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和间接费用,内部调剂运行费与科研经费,既保证科研人员科研创新工作积极性,又保障单位经济收支平稳。其次,执行层面要提高员工降本增效意识,加强成本控制。一方面,对科研经费加强预算管理和过程监督,保障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减少浪费,杜绝腐败。另一方面,对经营性部门或者创收部门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定年度利润目标,要求采取措施提高收入、有效控制成本。
二是细化管理制度,将绩效管理工作常态化。科研事业单位要细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明确绩效管理责任主体和归口管理部门职责,对绩效目标提出、绩效监控实施、绩效评价报告内容及结果运用方式等内容及工作流程制定细则。除科研项目按照项目绩效管理以外,运行费也按照不同性质分类纳入项目绩效管理。由财务、内审部门牵头成立绩效评价小组,将绩效管理与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结合起来,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围绕评价目标,重点关注经费全流程管理情况,从预算资金的分配、过程管理、投入后的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落实,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预算绩效评价要准确客观全面反映情况,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提出有针对性、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为后续管理改革提供支撑。对评价结果要进行适当范围披露,让资源分配和运行费支出在单位内部公开透明。另外,要完善绩效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绩效评价组织的权威性,让绩效评价结果与单位考核奖惩、经费预算直接挂钩,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位。
四、全面提高监督队伍素质,双向互动推动业财融合
首先,要加强财务与审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财会专业和信息化培训,增加财会、审计行业内专业交流,提高财会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监督责任和主动意识。其次,通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交流创造机会让管理人员深入科研一线,了解科研工作,将财会监督融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精神。同时加强财会监督知识宣传与培训,使科研人员提升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将被动监管转为主动控制,让财会监督与业务管理实现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责任编辑 任宇欣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林,黎声旺.农业科研单位实施财会监督的思路与措施[J].中国农业会计,2023,(17).
[2]陈晨.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2022,(18):8-10.
[3]王楠,田梅,曾婷.科研事业单位有别于一般事业单位管理的思考[J].科技中国,2022,(11):46-50.
[4]李燕,荣京册.业财融合视角下财会监督与政府预算管理协同联动[J].财政监督,2023,(13):10-13.
[5]刘继承.新形势下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2,(28):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