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理财是一个人修身养性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古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了许多内涵深远的理财修身思想与理念,很值得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们品鉴。
一、修身层面的贫富观念
中国古人在修身层面的财富观念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虽然淡看财富,但并不认为财富是修身养性的负面因素。《礼记·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意思是说,走进富人的屋子里,即便是简陋的房屋,也可以让人感受到一股兴旺之气;品德高尚之人的身体则是一个能够反映内在气质修养的载体,靠近他就会感到温润尔雅的气息。出自明代小说《平妖传》第十九回的“善心俱由心上发,由来不在富和贫”告诉人们,不管穷富,都可以对别人实施善心,都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2)对财富的认定超出了纯粹物质的范畴。秦时孔鲋的《孔丛子(上卷)·公仪第九》有云:“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意思是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中国民间俗语“行短之人,一世贫穷”则告诉人们,那些行为恶劣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一辈子都会穷困潦倒,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民间俗语“无财非贫,无业为贫”表明,没有财富不算贫穷,没有从事正当的职业才算真正的贫穷。(3...
理财是一个人修身养性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古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了许多内涵深远的理财修身思想与理念,很值得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们品鉴。
一、修身层面的贫富观念
中国古人在修身层面的财富观念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虽然淡看财富,但并不认为财富是修身养性的负面因素。《礼记·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意思是说,走进富人的屋子里,即便是简陋的房屋,也可以让人感受到一股兴旺之气;品德高尚之人的身体则是一个能够反映内在气质修养的载体,靠近他就会感到温润尔雅的气息。出自明代小说《平妖传》第十九回的“善心俱由心上发,由来不在富和贫”告诉人们,不管穷富,都可以对别人实施善心,都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2)对财富的认定超出了纯粹物质的范畴。秦时孔鲋的《孔丛子(上卷)·公仪第九》有云:“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意思是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中国民间俗语“行短之人,一世贫穷”则告诉人们,那些行为恶劣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一辈子都会穷困潦倒,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民间俗语“无财非贫,无业为贫”表明,没有财富不算贫穷,没有从事正当的职业才算真正的贫穷。(3)重视精神意识在理财活动中的支配性作用。东汉评论家许劭《予学·尊卑》云:“贫者勿轻,其忠贵也”,意思是说,处于贫困中的人不要看轻自己,你身上的忠诚品格和尽心尽力的为人态度是弥足珍贵的。南朝范晔《后汉书·荀悦列传》有云:“得失一朝,荣辱千载”,人生难免有得有舍,真正的荣辱评价却是在身后。中国民间俗语“命好心也好,富贵直到老”更是修身理财的简洁概括。
二、贫富是对人性的检验
中国古人倾向于把贫富看作是对人性的一种检验,这在文献记载中有很多。《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记载,“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是战国初期李悝(又名李克)提出的“识人五法”中的两条,意思是说,考察一个人的方法,要看其在富裕时把钱财花在什么上面,贫穷时不通过哪些手段来获取财富。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中的“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告诉人们,面对财物时不要随便获取,面对危难时该赴难的不可随便逃避。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则要求,处于富贵时不能骄奢淫逸,处于贫贱时不可改变坚强的意志。东汉评论家许劭《予学·兴亡》云:“天降之喜,莫径取焉”,意思是说,天上掉下来的财富不要贸然收入囊中。出自明末清初申涵光《荆园小语》的“与其贪而豪举,不若吝而谨饬”劝诫人们,与其贪婪地搜集财富且不加节制地挥霍,不如节减一些,小心谨慎地生活着。
出自《史记·季布栾列传》的“得黄金百镒,不若得季布一诺”,则通过与金钱的对比来说明人要说话算数,做一个有信用的君子。对于经受不住财富检验的人,古人也有善意的提醒。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第六卷“论贪鄙第二十六”中的“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告诫人们,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对待和处理,财富往往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
三、淳厚是富裕应有之意
中国古人认为,淳厚是富裕的应有之意,一个物质上富裕的人也应当是一个精神高尚、品德淳厚之人。《管子·牧民》中说得好:“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意在说明,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的“民生厚而德正”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人民生活富裕了,德行自然会纯正起来。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燕策三》云:“厚者不毁人以自益”,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以伤害他人或使他人利益受损来使自己获利。对于富人的财富指向,《论语·雍也》有云:“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说,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中国民间还有“君子周急不周富”、“济人须济急时无”等说法,含义与此语类似。作为相反情况的警戒,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云:“体不得利不能安”,意思是说,人若没有基本的衣食等物质财富,就不会安稳地过日子。
作为富人淳厚仁和的条件,西晋文学家陆机《五等论》云:“为人先当厚己,利物先要图身”,可理解为要想帮助别人就要先善待自己。出自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第一卷《集醒》中的“富贵家宜学宽,聪明人宜学厚”告诉人们,富裕人家应该多学些宽容,聪明人应该常修习厚道。中国有一句民间俗语说得好:“行无利己心机少”,只要不想得到别人的利益,自己也就没必要去枉费心机。
四、从正当来源获取财富
如何获取财富是中国古人理财修身中非常看重的。《论语·里仁》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该语在后世逐渐演变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增广贤文》)这一经典说辞。东汉评论家许劭《予学·兴亡卷七》有云:“君子兴家,不用奇计”,意思是说,君子兴家立业,靠的是行走正道,不能凭借一时的奇巧侥幸得到财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王应仲欲附张恭甫舟过湖南》诗云:“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君子不会用没有正当来历的钱财。出自元朝散曲家张养浩《牧民忠告》(下卷)的“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已,不竞而损人”告诉人们,宁愿秉公而贫穷,不愿徇私而富足;宁可谦让一些自己损失,也不要恶意竞争来获利。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的“非理之财莫取”指出,不符合道义伦理的钱财不要拿取。作为一句中国古代谚语,“上以济人,下以利己”说的是,一个真正聪明的经商者在做生意时要以帮助别人为主要宗旨,同时自己也可赚得一些利润;只有这种既利他、又利己的生意才能做得长远。中国民间俗语“利己者生,利他者久”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使自己获利是生存的基本,使他人获利却能使自己长久地处于受到他人帮助的有利位置。
作为相反意义的警戒语,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有云:“得利不可再往”,意思是如果因侥幸得利,只见其利而不知其害,最终将会因福得祸,悔之晚矣。出自明末清初申涵光《荆园小语》中的“久利之事勿为”提醒人们,一直都能轻松获利的事情不要去做,里面可能隐藏着预想不到的危险。唐代名臣张说《钱本草》(载于《张燕公集》)云:“入不妨己谓之智”,意思是说不要让挣钱的事情伤害自己,内涵深刻。
五、高境界之贫富两相宜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还可见一种甚为高明的理财修身境界,即贫富两相宜。虽然它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含有不思进取的消极作用,但对特定经济状况下的个人和家庭而言,其最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礼记·中庸》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本意是说,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引申为做事要能够安于其位,踏踏实实努力将事情做好。”出自《孟子·尽心上》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人们,一个人在不得志时需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努力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更具体的说法还有“损以远害,益以兴利”(《易经》传文“系辞下篇”第七章),其大意是,如果遭受了损失,就会让人谨慎小心,提高警惕,远离那些导致风险的环境或因素;如果得到了利益,就要振作起来,多做一些对别人有恩惠的事情。进入明清以后,贫富两相宜的理财修身观念愈发多见。如出自明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的“富贵定要依本分,贫穷切莫枉思量”认为,富贵之人一定要安于本分,不要为富不仁,为贵不义,否则,必遭报应;贫困的人不必枉费心机,不要盲目相信一夜暴富,也不要铤而走险,否则必有大难临头。出自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卷二《内篇·乐集·修身》的“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认为,富贵以能布施行善为美德,贫穷以节俭自奉为美德。类似的说法还有“贫贱存济人之心,富贵坚学道之志”(明末清申涵光《荆园小语》)、“富以钱为善,贫以心为善”(清代拟话本小说集《跻春台·川北栈》)、“吃得筵席打得柴”(中国民间谚语)、“穷不斗财,富不斗势”(中国民间谚语)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中的价值分配财务与会计动力创新研究”<16BGL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王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