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2 作者:蔡海静 冯陈玉洁
[大]
[中]
[小]
摘要:
整合报告作为未来企业报告发展的趋势,已在全球范围推广,并被超过1000家公司使用。国际整合报告理事会于2013年12月编写了《国际整合报告框架》(下称《框架》),明确提出整合报告将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简明呈现企业战略、治理、绩效和前景的联系,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目前采用整合报告的中国企业有两家,都为电力企业,一家为香港企业中电控股有限公司,自2011年起试点编制整合报告并一直持续至今;另一家为内地企业中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24日发布了第一份整合报告。根据IIRC官网最新显示,全球电力试点企业共有14家,其中能在官网上找到整合报告的企业仅有4家,分别为中国的中电控股、英国的National Grid、美国的American Electric Power、德国的enBW。本文以《框架》规定的内容要素,对上述4家企业及编制了整合报告但IIRC尚未给出质量评价的中广核电力共5家电力企业2015年整合报告披露情况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同时结合《框架》的基本原则、六项资本以及整合报告发布形式进行补充分析。
一、电力企业整合报告分析
(一)根据《框架》内容要素进行对比分析
1.“组织概述和外部环境”部分主要描述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其外部环境。这一...
整合报告作为未来企业报告发展的趋势,已在全球范围推广,并被超过1000家公司使用。国际整合报告理事会于2013年12月编写了《国际整合报告框架》(下称《框架》),明确提出整合报告将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简明呈现企业战略、治理、绩效和前景的联系,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目前采用整合报告的中国企业有两家,都为电力企业,一家为香港企业中电控股有限公司,自2011年起试点编制整合报告并一直持续至今;另一家为内地企业中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24日发布了第一份整合报告。根据IIRC官网最新显示,全球电力试点企业共有14家,其中能在官网上找到整合报告的企业仅有4家,分别为中国的中电控股、英国的National Grid、美国的American Electric Power、德国的enBW。本文以《框架》规定的内容要素,对上述4家企业及编制了整合报告但IIRC尚未给出质量评价的中广核电力共5家电力企业2015年整合报告披露情况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同时结合《框架》的基本原则、六项资本以及整合报告发布形式进行补充分析。
一、电力企业整合报告分析
(一)根据《框架》内容要素进行对比分析
1.“组织概述和外部环境”部分主要描述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其外部环境。这一要素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自身及所处行业有大体的了解,故五家企业均有披露,其中两家中国企业在报告第一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描述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但尚未对所处宏观环境展开详细分析。
2.“治理”要素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描述企业治理结构如何支持价值创造,与“风险和机遇”部分具有对应关系。五家企业对“治理”要素的披露都很清晰,并以标题列式披露了董事会架构、管治报告以及风险管理报告。
3.“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的投入、经营活动、产出等关键内容,较为生动,五家企业均有披露。其中,两家中国企业都列示了标题,并以图片形式展现了价值增加过程,有利于使用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各类资本的运用状况。同时,这部分内容通常与企业各类资本相关联,体现了信息交互原则。
4.“风险和机遇”要素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和机遇进行披露。中电控股提及了主要的财务风险和商业风险,中广核电力用“重大”两字突出其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enBW则通过风险机遇与其他指标的链接更好地体现了信息连通性。
5.“战略和资源配置”描述了企业战略及其实现方法,五家企业在这部分的披露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中电控股单独设立了战略小标题,中广核电力则是在董事长致辞部分提及战略和资源配置内容。National Grid不仅提到了战略目标,还将其与关键性指标(KPI)链接,实现了与绩效的关联。
6.“绩效”的披露情况较为统一,都能反映该期间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五家企业都设立了标题并详细分析了财务和非财务绩效。相比而言,对于非财务指标的业绩分析,中电控股的披露更加充分,这可能与它一直坚持可持续信息披露有关,而中广核电力可能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处于起步阶段。American Electric Power使用交互设计将各种KPI结合起来。
7.“前景展望”要素主要描述了企业在执行战略时将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些不确定性对未来业绩的影响。两家中国企业都标注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相应的工作计划。
8.“列报基础”的披露较为缺乏,这部分主要解释了整合报告应包含的事项以及应当如何量化与评估。企业应根据重要性原则界定整合报告信息披露内容。五家企业中仅有enBW列示了标题并对企业高管如何通过调查反馈确定报告范围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两家中国企业均未标注,仅指出了财务报告的列报基础。
(二)结合《框架》指导原则进一步分析
所有样本公司的整合报告都做到了遵守指导原则,达到了全面一致。“战略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原则在“战略和资源配置”与“前景展望”要素中有较明显的体现。“信息连通性”体现了整合思维,各内容要素在逻辑上存在着一定的连通性。例如enBW明确指出减少风险的方法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National Grid在描述前景展望时,又会涉及对潜在风险的确认。两家中国企业认为企业面临的风险在治理要素下的风险报告中也应该有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原则主要但不局限地体现在商业模式、治理和战略三个内容要素中。五家样本企业都根据自身情况在整合报告中提到了关键利益者关注的问题,但并非利益相关者的所有需求都应无条件被满足,只有合理合法的利益才应该被保障。此外,企业在编制报告时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完整性”与“重要性、简明性”原则。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同内容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各要素在指导原则之间的选择需要编制者进行权衡。
(三)按照《框架》六项资本进行归纳分析
本文观察了对整合报告信息披露较为充分的三家样本企业(中广核电力、中电控股和enBW)关于资本的披露,结果发现两家中国企业披露得较为清晰——均有单独的大标题章节标明资本,其中:中广核电力对六大资本都有披露;中电控股披露了五大资本;enBW虽未用没有具体的大标题单独列示资本,但在商业模式部分有涉及除财务资本外的五大资本,财务资本则在商业报告中披露,可能的解释在于编制者遵循简明性原则以避免信息重复。为了报告使用者更方便快速地阅读报告,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可以将资本章节单独列示来披露企业的六大资本,而价值增加过程可在商业模式中体现。
(四)整合报告发布的形式
对比五家企业整合报告的发布形式,中广核电力和National Grid选择在年报中呈现,中电控股以整合报告(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链接)来呈现,American Electric Power在可持续报告中呈现,而enBW则以单独的整合报告形式呈现。
二、整合报告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对比样本企业的披露现状,无论是在内容要素的披露还是指导原则的遵循方面,两家中国企业在整合报告编制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其中,中电控股对完整性、一致性原则把控得更完善,而中广核电力对重要性的原则掌握得更深入。结合这两家企业的报告可以发现,整合报告比传统报告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图文结合的表述方式以及清晰的披露内容,让使用者在完全不了解企业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报告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但所选五家电力企业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对内容要素的不全面披露。因此笔者建议,未来我国企业编制整合报告时,应将各内容要素清晰标注以方便使用者阅读。就业绩要素而言,对于生产经营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非财务信息(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披露。这部分业绩的披露可以与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联,使用KPI的方式将实际指标与目标指标对比以反映企业目标的完成度。此外,对于列报基础要素的披露有待完善,这一部分内容可增加整合报告的说服力,将量化和评估的方法进行公开是对报告使用者的尊重,使态度严谨的使用者有理可循。针对整合报告在我国的发展实践,笔者认为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均有改进空间:
第一,政府层面。整合报告的发展推行类似于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鼓励与督促。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继续深入分析整合报告的编制机制,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鼓励企业编制整合报告。笔者认为我国应学习IIRC,启动国内的试点项目,针对我国国情选取行业与代表企业进行整合报告的深入实践,并可以通过税收或者贷款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加入。除增加试点鼓励整合报告的发展外,政府机关还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试点企业的监督,就试点企业是否按要求定时披露整合报告、是否遵守整合报告的基本框架、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对整合报告中非财务信息的审计和监督,也是一个值得政府和学术界共同探讨的新问题。
第二,企业层面。其一,《框架》所提出的八项内容要素对于关键利益相关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全面披露。根据信息连通性原则,除单独列出各要素主要内容外,企业还应在描述各要素的同时,考虑到逻辑的需要,合理披露要素之间的联系,使逻辑连贯、内容完整。其二,企业应提前培训相关会计人员,提高他们在整合报告内容要素和指导原则方面的认知。整合报告的编制基于较为灵活的原则导向,需要编制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治理、风险等内容,从而顺利开展企业整合报告的编制工作,因此企业也应加强管理人员综合培训,使各部门能够有效衔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JY029>、财政部全国会计科研课题<2015KJB022>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6G03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 张璐怡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