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力)积极开展“财务场景+现代技术”的应用研究。2019年以来,上海电力树立“网式思维”,从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整合流程、数据、系统和生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等方面,全方位、系统性地构建完整的智慧财务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加快搭建“智财务+电益链”管理平台,用平台化模式加速实现价值创造、转型升级这一目标。
(一)财务运营智能化方面
一是基于“光伏结算+RPA+区块链技术”,在项目申请与计量采集环节,将电价标准、业主信息、电量数据等信息形成财务与营销共识上链,消除数据交叉核对,同时将算费、算税等规则形成智能合约上链,并与共识结合,实现算费、算税的自动完成与信息共享,基于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成功解决数据和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并通过RPA技术实现智能驱动和自动校验提醒,大大提升了整个光伏业务的处理效率。原先确认每张发票需要10分钟,现在只需要10秒,过去营财数据的传递、交叉核对需要近5天才能完成,现在则做到了实时同步。二是基于“财务可研审查+专家系统”,创新研发绩效评审AI机器人,大胆探索人工智能初级应用的实践创新,运用文本挖掘引擎,比对嵌入的评审规则后,智能识别、自动...
近年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力)积极开展“财务场景+现代技术”的应用研究。2019年以来,上海电力树立“网式思维”,从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整合流程、数据、系统和生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等方面,全方位、系统性地构建完整的智慧财务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加快搭建“智财务+电益链”管理平台,用平台化模式加速实现价值创造、转型升级这一目标。
(一)财务运营智能化方面
一是基于“光伏结算+RPA+区块链技术”,在项目申请与计量采集环节,将电价标准、业主信息、电量数据等信息形成财务与营销共识上链,消除数据交叉核对,同时将算费、算税等规则形成智能合约上链,并与共识结合,实现算费、算税的自动完成与信息共享,基于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成功解决数据和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并通过RPA技术实现智能驱动和自动校验提醒,大大提升了整个光伏业务的处理效率。原先确认每张发票需要10分钟,现在只需要10秒,过去营财数据的传递、交叉核对需要近5天才能完成,现在则做到了实时同步。二是基于“财务可研审查+专家系统”,创新研发绩效评审AI机器人,大胆探索人工智能初级应用的实践创新,运用文本挖掘引擎,比对嵌入的评审规则后,智能识别、自动标注非结构化可研文档,引导业财人员快速、准确提升可研报告的编制质量。三是基于“决算+Quartz技术”“问询+知识图谱技术”,结合财务月度、年度决算场景,将任务提醒、知识问答与规则体检三个机器人进行一体化研发,在精准定位异常数据的同时客观记录与评价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目前已完成一期功能的部署,初步推动决算管控方式由以人为主的主观定性管理转变为以数据为主的客观量化管理。
(二)业财服务智慧化方面
选取税务管理中的收票与开票环节,在业务最前端引入发票机器人,通过连接用户、业务和财务,构建了一个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的泛在发票数据物联网,可直接链接用户的税控机通知开票,实现用户、企业间发票数据的交叉核对与校验。同时上海电力还将加快在主要营业厅部署实体开票机器人,将各个营业网点的开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在控制开票风险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用户体验。基于“数据查询+网络爬虫技术”,研发敏捷化分析工具“财务数聚APP”,通过“拖拉拽”方式进行关联查询,让数据易用好查。该项轻应用一期功能已在本部完成部署,实现财务关键数据的“百度式搜索”,常用分析公式的“格式化定制”,个性化报表的“自定义查询”,数据精准搜索时间可缩短至毫秒级,大大提高了对于关键经营数据和定制报表的采集效率和精度。
(三)经营发展生态化方面
上海电力着力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益链”平台,探索通过“1+N”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放大电网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与枢纽作用,深化能源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充分挖掘和体现平台的公益、效益与收益的共享。2018年上海电力会同相关单位,通过建立分析模型挖掘供应商数据经济价值,优化调整投标保证金缴纳方式,率先探索为供应商提供投标保证金保险服务,并逐步向履约保证金保险、订单融资等纵深领域拓展,累计已释放逾5000万元资金空间。2019年与相关证券公司组建联合小组,进一步深化产融协同,开展对供应商的全息评价,围绕ABS和保理业务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的实现方式,第一笔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供应商从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融资3000万元。
责任编辑 刘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