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裂解装置成本核算制度及产品链条简介
裂解装置是Z公司龙头装置,它以石脑油、加氢尾油和乙烷等为原料,经裂解、分离等工序,生产出乙烯、丙烯、氢气、裂解碳四及裂解汽油等产品。公司成本核算制度(以下简称“调整前核算制度”)规定,裂解装置成本采用联产品与副产品核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联产品成本采用系数法计算,即按成本项目汇集分离前、扣除副产品成本的综合成本,再用产品系数分离综合成本,计算出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产品系数由总部财务部门会同生产技术部门测定并发布;副产品按照统一定价在成本中扣除。表1为裂解装置投入产出及调整前核算制度。裂解装置产出的各种产品(包括联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后续深加工,是化工下游各产业链以及部分苯类产品的主要原料,总共衍伸出4大类22条产品链。

二、利用产品链效益测算分析调整前核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财务部门按照调整前核算制度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以期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支撑数据。但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仍然经常听到来自业务部门...
一、裂解装置成本核算制度及产品链条简介
裂解装置是Z公司龙头装置,它以石脑油、加氢尾油和乙烷等为原料,经裂解、分离等工序,生产出乙烯、丙烯、氢气、裂解碳四及裂解汽油等产品。公司成本核算制度(以下简称“调整前核算制度”)规定,裂解装置成本采用联产品与副产品核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联产品成本采用系数法计算,即按成本项目汇集分离前、扣除副产品成本的综合成本,再用产品系数分离综合成本,计算出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产品系数由总部财务部门会同生产技术部门测定并发布;副产品按照统一定价在成本中扣除。表1为裂解装置投入产出及调整前核算制度。裂解装置产出的各种产品(包括联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后续深加工,是化工下游各产业链以及部分苯类产品的主要原料,总共衍伸出4大类22条产品链。

二、利用产品链效益测算分析调整前核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财务部门按照调整前核算制度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以期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支撑数据。但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仍然经常听到来自业务部门的不同声音,建议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产品结构等。为更好地发挥财务决策支撑作用,财务部门与生产、计划、市场、技术等部门一起合作,从22条产品链中选取产品产量大、销售收入高的主要产品链,包括乙烯-聚乙烯链、乙烯-苯乙烯链、乙烯-乙二醇链、丙烯-聚丙烯链、裂解碳四-丁二烯系列橡胶链等链条进行效益测算分析,探讨现行裂解装置成本核算制度带来的影响。调整前核算制度与市场价下产品链效益的测算方法分别为:
调整前核算制度下的产品链效益是按照实际成本流转的顺序,用上游装置的实际成本核算结果按产品链条逐步结转,是实际成本核算结果的效益汇总。

市场价下产品链效益的测算方法,是将各产品链耗用的产自上游装置产品成本用市场价格进行替换,计算出产品链内部各装置独立盈利能力,然后将产品链内部销售抵销,得出市场价格条件下产品链的效益状况。表2为调整前核算制度与市场价下产品链效益对比表。
从表2可以看出,调整前核算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调整前核算制度下的产品链盈亏没有体现市场价格下的真实盈利状况。市场价下聚乙烯、聚丙烯和乙二醇链的单位毛利和毛利总额与调整前核算制度下的结果相比均有较大增加,而裂解碳四-丁二烯系列橡胶的单位毛利和毛利总额大幅减少。特别是裂解碳四-丁二烯系列橡胶链据调整前核算制度计算的结果为盈利10.9亿元,而按照市场价格替换裂解碳四和丁二烯价格之后此链条亏损1.84亿元,相差12.74亿元。乙烯-苯乙烯的毛利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裂解装置成本核算制度中联产品系数和副产品扣除价格不合理,导致乙烯、丙烯等产品的成本与市场价格产生巨大偏离。
二是调整前核算制度的成本数据没有发挥指导生产、优化排产的作用。裂解碳四-丁二烯系列橡胶产品链据调整前核算制度计算的毛利为804元/吨,按市场价替换后,橡胶链亏损136元/吨。如按照调整前核算制度的核算结果,应多生产橡胶类产品以提高盈利;但按照市价计算,则应降低橡胶类装置负荷,以减少亏损。这样,调整前核算制度的财务核算数据就不能为生产优化排产提供有用数据,甚至会影响排产决策的正确性。
三、成本优化核算调整方案及实施
鉴于调整前核算制度存在的上述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化工市场呈现周期性特点,企业必须在变化中的生产经营形势下,及时通过效益测算和产品链分析来优化排产,通过结构调整、资源优化来增加效益。财务部门应与市场、技术、生产计划等部门协作,基于产品链效益测算优化调整成本核算制度,以提升公司价值、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调整遵循的原则
一是市场化原则。成本核算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客观反映化工产品成本和盈利水平。二是相关性原则。成本核算应提供有用、及时的核算数据,以满足生产经营决策所需。三是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采用的方法应尽量保持各期一致,前后连贯,相互可比。
(二)拟定的四种调整方案
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并参照业内一些大公司的做法,提出以下四种调整方案(如表3)。

(三)四种调整方案比较
1.方案一以乙烯为标准产品,系数定为1,其余4种主产品的系数按照上年平均售价与乙烯售价比例确定,产品核算系数与市场联系紧密。但化工产品价格年度间变化有时比较大,采用上年市场售价确定系数并不能完全反映产品真实价值,同时年度间系数经常调整也不利于装置成本的对比分析。
2.方案二以乙烯、丙烯为主产品,同时将裂解碳四与裂解汽油按照可变现净值原则作为副产品扣除,下游装置耗用裂解碳四与裂解汽油视同从外部采购,可最大程度减少自产原料与外购原料的成本差异,有利于下游装置边际效益分析。但裂解汽油的市场价格不易取得,不符合成本核算易操作、数据易于获得的原则。
3.方案三以乙烯、丙烯、氢气为主产品。由于裂解装置的主要原料是石脑油,其他裂解原料定价亦是依据石脑油价格确定,且原料成本占裂解装置成本的90%左右,因此将裂解碳四、裂解汽油等副产品扣除价格与石脑油价格挂靠,即采取石脑油价格乘以相应的系数作为扣除价格。产品成本与原料成本结合紧密,副产品价格确定依据易于找到,总体来看方案三更可行。
4.方案四以乙烯为标准产品,系数定为1,其余4种主产品的系数按照取得产品的难易程度以及消耗能源的多少确定,与生产工艺关联度较大。副产品中的甲烷、甲烷氢、乙烯焦油、裂解柴油等燃料气、燃料油以天然气价格为基准按照热值确定扣除价格,将燃料价格与热值关联。这种方案有一定的依据,但大幅提高了裂解汽油成本,裂解汽油产苯基本无边际,会严重影响芳烃系列产品的生产运营。
(四)方案三和市场价下的产品链效益对比分析
将方案三核算的产品链效益结果与市场价替换后产品链效益结果相比可以看出,产品链盈利趋势基本趋同,橡胶产品出现亏损或略盈,丁二烯产品盈利下降;树脂产品保持较大盈利,具体产品品种盈利出现分化,如高压聚乙烯盈利增强,低压聚乙烯和线性聚乙烯盈利略有下降;乙烯-苯乙烯、乙烯-乙二醇、丙烯-聚丙烯盈利基本相同。所以最终采用方案三作为裂解装置成本优化调整方案。裂解装置各产品的成本核算信息、单位毛利数据以及由此计算的产品链条的效益状况均非常贴近市场,促进了公司从供需匹配的角度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优化排产。一是优化裂解装置运行。开展装置专项竞赛,狠抓裂解装置平稳运行,通过动态效益测算,依据产品链条各产品的盈利状况,灵活调整裂解装置生产负荷和产品结构安排,增加乙烯和丙烯产量,相应调减裂解碳四的产量,努力提高“乙烯收率”和“双烯收率”。2017年公司“乙烯收率”和“双烯收率”分别同比提高0.28%和0.3%。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公司将乙烯和丙烯资源更多地匹配到高压聚乙烯、乙二醇等单位毛利高的产品品种上,相应减少低压聚乙烯等的生产安排;同时裂解碳四产量减少后,盈利较弱的丁二烯橡胶产品也减少了产量,并根据市场状况增加碳四的外购量,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优化财务成本核算,财务部门主动融入到业务端,与市场、生产、技术部门积极合作,从业财融合角度提出并选定成本优化核算调整方案,在SAP系统中落地之后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数据决策支撑,最终提升了公司整体价值。
(本文作者系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企业类十一期学员)
责任编辑 刘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