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是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提出的一种创新服务方式。那么,如何在高校建立健全有效的科研财务助理队伍,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5所高校105名科研财务助理和105名财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分析高校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业财融合的视角提出完善建议。
(一)高校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总共收回211份,有效问卷210份。针对财务人员总共设置8道题,旨在从财务人员角度了解科研财务助理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比财务人员和科研财务助理在同一问题上的看法;针对科研财务助理共设置20道题,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程度信息(专业、职称、是否从事财务工作、工作年限、对科研了解程度)、人事制度(用工形式、用工类型、培训制度、主管部门)、薪酬制度(经费来源、工资水平、考核方式)和服务内容(团队规模、工作内容、参与预算程度、参与经费报销程度、参与财务验收程度)五个方面。
1.科研财务助理年龄偏小,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
在接受调查的105名科研财务助理中,84名为女性,占比达80%;在年龄方面,26~34岁的居...
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是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提出的一种创新服务方式。那么,如何在高校建立健全有效的科研财务助理队伍,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5所高校105名科研财务助理和105名财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分析高校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业财融合的视角提出完善建议。
(一)高校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总共收回211份,有效问卷210份。针对财务人员总共设置8道题,旨在从财务人员角度了解科研财务助理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比财务人员和科研财务助理在同一问题上的看法;针对科研财务助理共设置20道题,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程度信息(专业、职称、是否从事财务工作、工作年限、对科研了解程度)、人事制度(用工形式、用工类型、培训制度、主管部门)、薪酬制度(经费来源、工资水平、考核方式)和服务内容(团队规模、工作内容、参与预算程度、参与经费报销程度、参与财务验收程度)五个方面。
1.科研财务助理年龄偏小,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
在接受调查的105名科研财务助理中,84名为女性,占比达80%;在年龄方面,26~34岁的居多,共有54人,占调查总体比例51.43%,排名第二的为35~54岁,共有38人。在学历方面,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合计共80人,占调查总体比例的76.19%。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科研财务助理年龄偏小,学历水平大多数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就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而言,这一年龄和学历水平相对比较理想。
2.财务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接受调查的105名科研财务助理中,有54人不具备任何会计、统计、审计等相关职称,占51.43%,拥有高级会计职称的人员占比仅为7.62%。从工作年限来看,各个时段的分布较为平均,但具体分析后发现,尽管从业年限长于5年及以上时间的科研财务助理人数最多,但绝大多数不具有会计职称,可见在专业方面还有待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约60%的科研财务助理在从事这一工作之前均未从事过与财务相关的工作。在105名科研财务助理中,直接与财务相关的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占20.95%,企业管理占5.71%,经济学占9.52%,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占17.14%,生物学、化学、信息、医学、电子等其他非经济管理专业占46.68%,这些专业与科研财务助理的工作内容相关性较低。
3.劳务派遣为主的全职科研财务助理队伍
在105名科研财务助理中,绝大多数(92.38%)是全职工作,在用工形式上多以劳务派遣为主(占比约为55%),这种用工形式虽不属于高校的事业编制,但管理上较为灵活。目前各高校对于劳务派遣人员的具体用工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校外人员担任科研财务助理的现象,这在人员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大隐患。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校的科研财务助理的具体管理部门为二级学院,或者由实验室、科研团队直接负责,仅少数高校由财务、科研等职能部门负责。在培训制度方面,多数高校建立起了针对科研财务助理的培训,覆盖人群占比约为67%,培训的内容以财务报销和财务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涉及任务书编制、预算编制、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较少。
4.科研团队自行考核与承担工资,薪酬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科研财务助理工资的主要经费来源为纵向科研项目中的劳务费(34.29%)、横向经费(25.71%)以及学校经费支付(24.76%)。另外,也有少数科研财务助理的工资由科研团队和学校共同承担(10.48%)、科研绩效(0.95%)、二级学院经费(1.91%)和自筹形式(1.90%)作为来源。
在分析科研财务助理的工资水平时,笔者发现其工资水平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相比相对较低,占比最高的工资水平为5000元以下/月(税前),其次是5000~8000元/月(税前)。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以下简称50号文)的规定,科研项目聘用人员的工资水平可参照同地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这一产业的工资水平为96638元/年,即约8053元/月,比较而言,科研财务助理的工资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在业绩考核方面,绝大多数科研财务助理的业绩由科研团队直接考核或由科研团队与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共同考核,科研、人事和财务部门单独负责考核的比例较低。
5.以预算编制、经费报销和财务验收为主要服务内容
高校科研财务助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涵盖预算编制、经费报销、财务验收等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科研财务助理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和财务验收三个环节的参与程度,笔者分别就科研财务助理对这三项内容的参与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和财务验收审计三个环节的参与程度相对较高,其中,参与程度最高的是经费报销和财务验收审计,在预算编制环节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说明财务助理在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中更多地参与事中、事后环节,而未能在预算编制这一事前环节有效参与。
(二)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的完善建议
基于业财融合的视角,笔者认为,高校在建设和管理科研财务助理队伍过程中应逐渐建立形成基础财务、管理财务和业务财务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基础财务负责科研经费的基础核算工作,保证科研经费能够按照“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等原则得到有效执行;管理财务负责学校整体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重点掌握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财务和科研政策及其解读,并对科研财务助理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业务指导;业务财务即科研财务助理队伍负责所在团队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掌握科研和财务专业知识,协助科研人员申请和执行经费,配合科研人员完成财务决算和验收工作。在上述业务财务模式下的科研财务助理队伍作为学校财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校统一管理,财务部门代表学校负责科研财务助理的招聘、薪酬体系核定以及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与团队共同完成聘用、绩效考核等工作,具体来说,科研财务助理在管理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其人事管理由科研团队负责,团队根据需求在已明确的招聘条件和人事制度下招聘科研财务助理并分配日常工作和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确定工资的发放来源和部门业绩考核标准;二是日常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在科研财务助理的聘用方式、任职条件等方面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匹配科研财务助理聘用周期与科研项目周期,引导科研财务助理在财务知识和科研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建立起科研财务助理与其他财务管理人员的交流互动,发挥统一管理的优势,引导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关注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
基于业财融合理念建立起来的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保证科研财务助理深入科研团队业务的同时具有稳定的聘用周期和薪酬来源,使其切实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人员。同时,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应具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纪律和科研经费管理等财务方面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和熟悉科研方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运行规律,深入科研业务本身,能够将科研工作的特点与财务管理的要求高效契合,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执行和财务验收决算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特别是在预算编制和调剂环节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意见和指导,实现为科研人员提供兼具稳定性和全覆盖特点的专业化服务。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