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上半年,德勤推出财务机器人“小勤人”,一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财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热议。事实上,德勤推出的财务机器人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的一种应用,属于智能流程自动化(IPA)的一种,其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基于手工操作的高重复性任务和基于既定规则的判断任务两类,主要针对大容量数据处理、高频交易处理、易出错业务处理和低附加值业务处理。目前,RPA主要在交易性业务处理和内部风险管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已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中。现阶段,RPA系统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机器人识别人工操作的流程并通过与另一台计算机交互执行,获得流程中的片段信息,借助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出一个或多个与该流程相关的活动,获取相关活动信息,最终生成可以使得计算机自动执行该活动的指令;另一种是配合响应系统、计算机程序等来执行预先编写好的存储在特定设备中的行动指令。本文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对财务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一、RPA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
现阶段的RPA从技术基础上来看,与基础阶段的人工智能十分相似,即可以达到人机交互和目标内容的识别,由机器人执行预设的自动...
2017年上半年,德勤推出财务机器人“小勤人”,一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财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热议。事实上,德勤推出的财务机器人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的一种应用,属于智能流程自动化(IPA)的一种,其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基于手工操作的高重复性任务和基于既定规则的判断任务两类,主要针对大容量数据处理、高频交易处理、易出错业务处理和低附加值业务处理。目前,RPA主要在交易性业务处理和内部风险管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已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中。现阶段,RPA系统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机器人识别人工操作的流程并通过与另一台计算机交互执行,获得流程中的片段信息,借助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出一个或多个与该流程相关的活动,获取相关活动信息,最终生成可以使得计算机自动执行该活动的指令;另一种是配合响应系统、计算机程序等来执行预先编写好的存储在特定设备中的行动指令。本文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对财务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一、RPA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
现阶段的RPA从技术基础上来看,与基础阶段的人工智能十分相似,即可以达到人机交互和目标内容的识别,由机器人执行预设的自动化作业流程,并且依据识别出的信息生成一套规则或者流程。但严格来说,RPA与人工智能在很多较为精细的分类标准上是有显著区别的(见图1)。比如,RPA本质上是自动化理论的产物,而人工智能强调的是智能化理论;自动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基于确定的规则或逻辑结构,RPA作为一种“升级版”的自动化依然具备这一重要特性,而人工智能的规则通常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一般情况需要通过执行结果来完善规则。可见,RPA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所以笔者认为可借鉴人工智能的研究经验,将RPA从传统的自动化,打造成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较强的主动性并可执行交互工作的一种技术。
二、从人工智能视角改进RPA的应用
人工智能发展从简易方法到一般方法、再到领域知识,经过混合方法,最后到嵌入式应用可以看出,一项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硬件的支撑、软件的配合以及理论研究的跟进。因此,借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轨迹,笔者对RPA的应用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结合匹配得分的思想对RPA应用程序进行修正
先通过业务量、工作时间、复杂程度、特殊行业制造流程点等方式来确定待考核业务点,再针对每个业务点对每次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类似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操作,然后在打分的基础上找出整个系统的关键点或效益点,通过关注并调整关键点实现对RPA的改进,相应的调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例如,通过预先设定监督学习算法,让程序通过机器学习反复训练,并根据反馈的数据不断修正,最终输出最优的运行模式对应的数据,而管理层或专家系统通过对数据分析比对,就可以得出修正后的RPA应用程序。
2.引入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
人工智能理论中,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可通过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这两种推理机制,完成对自然状况的描述,并实现知识与处理过程的分离,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规则间的关系不透明、系统无法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不足。因此,为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点和效益点,在改进RPA时,可以结合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需求,对用户接口进行改造,实现可视化交互式仿真,让企业管理层看到模型是如何运行以及如何与决策进行交互,管理层或科研人员在与模型交互的过程中也可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并尝试不同的策略,这对于测试备选方案,调整流程作业是非常有益的。
3.关注RPA应用前的测试效果与调整
神经网络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把利器,对认知计算和机器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神经网络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的差异,并将差异反馈至处理模块,依据差异调整后续输入的信号强弱与快慢,可以最终输出与输入信息几乎无差别的信息,如LeTalk软件的运行机理。因此,笔者认为,对RPA应用程序的不断训练,特别是在大中型企业或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中,在投入使用前应当对系统进行测试,以避免因业务量大、业务类型复杂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一般情况下,使用真实数据进行测试得出的结果是最准确的,但是考虑到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中,可能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而使用模拟数据,所以可借助仿真算法,尽可能地还原可预测的所有环境特征。
4.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任何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技术都会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从企业人员配置的过程来看,应当增加操作员或技术管理人员的比重,同时增加相应的培训投入,对于因投入RPA而精简的员工,应当尊重其个人的意愿让其自愿选择去留,对于有意向留下来的人员择优培训进入操作员或设备管理员队伍,因为他们对于整个业务流程比较熟悉业务基础很扎实。其次应设置相关的风险管控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因为实行RPA之后,虽然信息系统直接运行减少了人为风险,但是系统自身的运行瑕疵等安全性问题不可忽视,信息系统环境下造成的内部控制风险往往很难直观看出来,且具有很强大的蔓延性和破坏性。
5.采用外包搭建业务流程框架
由于初次投入使用RPA产品,多数公司会选择某一供应商,为了保证后期的运行,会和该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同时也把企业的运营数据实时暴露在对方的监测系统中,而且产品的普适性很强,并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依靠企业自己的能力对于外购来的系统雏形进行再研发又需要有强大的研发团队支撑,在测试运行投放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这显然是不经济的选择。因此,笔者建议在初次涉足RPA领域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搭建整个业务流程自动化的框架,当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源储备后,可以考虑结合自身需求定制RPA系统。

6.供应商的选择
从企业整体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优先选择能够提供配套设施或者服务的供应商,因为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其并不具备相应的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和运行维护能力,因此这方面的服务需求应当选择外包的方式,所以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对于能够提供配套服务或者尽可能多的不可分离服务系统的优先考虑;其次,从企业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在确定供应商时充分考虑信息转换成本,并且尽可能地基于长期合作的目的选择供应商,避免出现公司机密泄露,以及更换供应商带来的重建信息系统的成本耗费。此外,考虑到企业对PRA产品个性化需求会不断提高,企业应当优先选择在目标业务领域涉猎较广的供应商。
责任编辑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