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勤劳节俭是中国古人理财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品读古人在勤劳节俭方面的认识和感悟,或许能给当今正迈向经济富裕的现代居民某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世间财自勤里来
财富只能来自辛勤的劳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而不匮”,意思是说,老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只要勤劳,就会丰衣足食;生计如此,投资理财亦是如此。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勤劳?因为“天道酬勤”。据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曾题词“天道酬勤”以勉励后来者,意指多一分耕耘就会多一分收获。从农业种植上讲,就是“人勤地不懒”(中国民谚),意思是说,只要农夫勤劳耕种田地,就会有丰硕的收获。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用“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带饥寒色”明确告诉人们,富贵本来就没有根,不是固定地专属于某些人,富贵都是从勤奋努力、艰苦奋斗中得来的;看一看那些懒惰之人的脸色,无一不带有饥饿、惨淡之颜色。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用“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劝诫人们要想发财致富,必须先勤劳起来。民谚“人勤三分巧”则告诉人们,人只要勤快,就能生出几分技巧来;也指勤和巧是相连的,勤学苦练,反复实践,自...
勤劳节俭是中国古人理财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品读古人在勤劳节俭方面的认识和感悟,或许能给当今正迈向经济富裕的现代居民某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世间财自勤里来
财富只能来自辛勤的劳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而不匮”,意思是说,老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只要勤劳,就会丰衣足食;生计如此,投资理财亦是如此。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勤劳?因为“天道酬勤”。据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曾题词“天道酬勤”以勉励后来者,意指多一分耕耘就会多一分收获。从农业种植上讲,就是“人勤地不懒”(中国民谚),意思是说,只要农夫勤劳耕种田地,就会有丰硕的收获。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用“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带饥寒色”明确告诉人们,富贵本来就没有根,不是固定地专属于某些人,富贵都是从勤奋努力、艰苦奋斗中得来的;看一看那些懒惰之人的脸色,无一不带有饥饿、惨淡之颜色。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用“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劝诫人们要想发财致富,必须先勤劳起来。民谚“人勤三分巧”则告诉人们,人只要勤快,就能生出几分技巧来;也指勤和巧是相连的,勤学苦练,反复实践,自然会掌握一些技巧。中国民间还有一个俗语说的是“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在科学技术落后、知识贫乏的封建社会,民间出现这样的说辞并不奇怪;即便如此,该语还是指出了普通人依靠勤劳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即“小富”。
二、理财须俭苦后甜
如果说勤劳是财富的右手,节俭就是财富的左手。中国古人在创造财富过程中,一直将节俭看得如勤劳同等重要。《荀子·成相篇》云:“务本节用财无极”,意思是说,一方面致力于生产财物,努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这样财富就会不断积累,无限丰富。《尚书·大禹漠》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说,国家的强盛要靠老百姓的勤劳,老百姓过日子要坚持节俭。节俭并不是抽象的泛泛而谈,而是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明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有云:“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该语原意是指富裕要从一升一合积累而成(升、合都是古代量粮食的度量单位,相对较小),贫困是因为不会计划造成的。引申为一个人要想富裕,需要从小事开始精打细算,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合理的理财计划。对于那些从富裕生活走向贫穷生活的人来说,出自北宋政治家、诗人寇莱公的《六悔铭》(见明朝宋纁编辑的《古今药石》一书)的“富不俭用贫时悔”无疑是一句很有感触的话,富裕的时候不知道节俭,挥霍浪费,等到贫穷的时候,贫富相对照,就会很后悔了。相反,对于那些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人来说,感触就会是“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出自元代戏曲作家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该语本意是指自古以来好事总是多磨,瓜儿总是先苦后甜,后世一般理解为能成就好事的人都很俭朴,就像瓜儿先苦后甜一样。出自清代传教士梁发所著《劝世良言》中的“谋生计拙须从俭”告诉人们,如果自己独立谋生活,却又没有多大本事,就一定要学会勤俭节约。如果不节俭,情况会怎样呢?中国古代民间谚语“沧海不能实漏卮”告诉人们,大海里的水再多,也装不满一个有破漏的酒器。借指无论有多么巨大的财富,也禁不住无限度地挥霍浪费。

三、珍视财富勿落虚
靠正当途径挣取财富并非易事。明代戏曲家袁于令杂剧《双莺传》第一折有云:“不将辛苦事,难近世间财”,说的是不付出劳苦,就很难赚得钱财。出自明代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的“善财难舍”即是恰当的概括,意指人人都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也含有自己通过正当途径挣来的钱财实在艰难辛苦,舍不得给别人。经常作为一句教育用语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中国民谚)则告诉晚辈,不主持家里的事务,就不知道柴米油盐有多珍贵。此语在现代可引申为,不经历投资理财,就不会知道投资理财究竟有多难。中国民谚“化缘和尚大手脚”则指出了相反的情况,该语本意是说,和尚靠化缘得到的钱财甚是轻松,花费起来自然就大手大脚。引申为钱财来得容易,花费时也就不知道爱惜。表达同样意思的还有“崽卖爷田不心疼”(中国民谚),意思是说老一辈千辛万苦挣下的田产,下一辈卖的时候不大会心痛。引申义为不亲身体验就不知做事难。例如在现代投资理财中,不亲历炒股票就不知炒股票的辛苦。出自明代沈采《还带记》第一十三出的“成家之子,惜粪如金;败家之子,挥金如粪”说的是,欲成就家业、过上幸福生活的人都很珍惜物品;反之,败家子却把黄金看得像稻草一样,不知道珍惜,势必走向家庭破落。
四、勤俭理财需智慧
在勤与俭的辩证关系上,明代王节妇在《女范捷录·勤俭篇第十》中讲得很清楚:“勤而不俭,枉劳其身;俭而不勤,甘受其苦。俭以益勤之有余,勤以捕俭之不足。”大意是说,辛勤地劳动而不知道节俭,那么此勤劳也是白辛苦;节俭地生活而不知道辛勤地劳动,则是活受罪。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呻吟语》卷五外篇《书集·治道》有云:“天地之财,要看他从来处,又要看他归宿处。从来处要丰要养,归宿处要约要节。”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财物,要看它的来处,又要看它的去处;来处方要丰厚要培养,去处要约束要节俭。抛开勤劳不说,节俭理财必须要有大智慧、大格局,否则极容易落入吝啬、小气或刻薄之境地。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王制》中的“量入为出”告诉人们,要根据收入情况来决定开支的多少。与此相近的是,中国民间传统提倡居家理财不可寅吃卯粮。提及居家理财,明代礼仪思想启蒙书籍《增广贤文》有云:“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意思是说,每个人所走的道路虽然不一样,但治家的道理却都是一样的:从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从奢侈进入节俭则很难。
中国古代勤俭理财的智慧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1)“不俭不怜,徒负披星步峻;且俭且怜,风雨无虑”(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青岩真人《致富奇书·精算》),意思是说,对钱财不节省不爱惜,就白白承受了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之辛苦。能让财产增值,又能守住它的人,即使经历了烈风暴雨,在大海大洋中辛苦地航行也值得。(2)“会省的省旺月,不会省的省荒月”(中国民谚),意思是说,真正会节约的人是在钱粮丰裕的时候节约,而不是在穷困的时候才想起要俭约。即节俭也需要未雨绸缪。(3)“穷灶门,富水缸”(出自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物部》),意思是说,灶门口的柴禾放得越少越好,以免引起火灾;水缸里的水要经常装满,以便火灾发生时可以随即浇灭。即该节省的地方一定要省,不该节省的地方就不要节省。(4)“上上之田收下下,女则有罚;下下之田收上上,女则有赏”(出自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的《新论(卷下)·补遗<中>》),本意是说,若一块肥沃的土地上收获粮食很少,则要惩罚耕种的人;若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粮食很多,则要奖赏耕种的人。现代可引申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来促进勤俭理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中的价值分配财务与会计动力创新研究”<16BGL07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 王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