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6 作者:王伟 李进
[大]
[中]
[小]
摘要:
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强资金创效能力。传统“三大表”均可以看成资金表:现金流量表反映资金的期间数;资产负债表反映资金的期末数;利润表反映资金的创效能力。基于实务中资金形态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统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并不能满足企业资金管理的需求。内部银行作为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设立结算资金账户、发行内部货币或票据、内部贷款等,调剂集团内各利润中心资金头寸,加速资金周转速度,实现集团资金优化配置,同时起到资金监管、考核、预测的作用。笔者以经营业务为例,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内部银行模式下资金管理。
一、经营业务资金占用期间数
1.内部银行借助现金流量表的思想,对资金期间发生数分项分析,监控资金来源去处。内部银行分录和现金流量分录一样,采用收付实现制,围绕商品购销所发生的货款或费用,在生成会计凭证的同时,生成内部银行分录,记录各利润中心的每一笔资金借贷,以核算资金占用。收到资金、占用减少,付出资金、占用增加。期初占用加期内净占用,得到期末资金占用额,该值也反映了期末时点资金的余缺大小。
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强资金创效能力。传统“三大表”均可以看成资金表:现金流量表反映资金的期间数;资产负债表反映资金的期末数;利润表反映资金的创效能力。基于实务中资金形态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统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并不能满足企业资金管理的需求。内部银行作为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设立结算资金账户、发行内部货币或票据、内部贷款等,调剂集团内各利润中心资金头寸,加速资金周转速度,实现集团资金优化配置,同时起到资金监管、考核、预测的作用。笔者以经营业务为例,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内部银行模式下资金管理。
一、经营业务资金占用期间数
1.内部银行借助现金流量表的思想,对资金期间发生数分项分析,监控资金来源去处。内部银行分录和现金流量分录一样,采用收付实现制,围绕商品购销所发生的货款或费用,在生成会计凭证的同时,生成内部银行分录,记录各利润中心的每一笔资金借贷,以核算资金占用。收到资金、占用减少,付出资金、占用增加。期初占用加期内净占用,得到期末资金占用额,该值也反映了期末时点资金的余缺大小。
内部银行借助现金流量表的思想,将影响资金占用的期内经营业务分项,便于分析资金来源去处。经营业务产生的资金占用净流量:一是资金来源(负占用)。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或其他;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或其他。二是资金去处(正占用)。包括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或其他;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或其他。
案例1:经营业务资金占用净流量
A中心在一个月内发生了6笔业务,均为支付117元(含税)购进一批货物,售价128.7元(含税)。此外,期内收到一笔货款128.7元。假定资金收付形式均为现金。则当月内,A公司经营业务资金占用净流量见表1。
从上例可以看出,A中心该月经营业务现金占用净流量为573.3元。其中销售商品收到的资金为128.7元、购买商品支付的资金为702元。通过分项计算A中心经营业务资金占用流量,可以很清楚的把握利润中心资金的来源去处,便于资金事前预测、事后分析。
2.内部银行对资金分类分析,发挥信贷杠杆职能,增强资金创效能力。资金净占用表核算资金,资金包括现金、银票(由于商票不占用银行授信,故不计入占用)、信用证、保理等融资类资金支出。故,需要将各分项调整为资金口径,并区分类型,以利于内部银行对不同类型资金实行不同的管理。并通过资金利润率指标衡量各利润中心资金的创效能力(用结算差价扣除相关费用及资金利息后得到结算利润,结算利润与资金占用量的比值是资金利润率)。
案例2:假定A中心当月的资金均为现金,平均资金占用1286.65元(详细计算过程可参见后文案例3),现金年利率为5%,A中心当月的资金利息=1286.65×5%/12=5.36(元)。A中心当月的利润为20元(假定仅含差价,暂不考虑影响利润的其他税费支出),则资金利润率=(20-5.36)×12/ 1286.65=13.65%。说明A中心每100元的现金每年能创造效益13.65元。
将资金分类管理,可以轻松得到各类资金的变动情况,便于集团资金额度管理和利率管理,即对不同资金设定不同的额度和利率,如区分现款额度和非现款额度,对额度内外资金实行差别利率,对不同类型资金实行差别利率。资金利息是资金的使用成本(资金占用量×利率)。通过利率影响资金利息;通过资金利息影响利润中心绩效考核。合理引导业务走向,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内部银行信贷杠杆职能。值得注意的是,信用证、押汇等形式资金账面处理和内部银行处理的差异。如国内信用证,开出时不做会计凭证,但需记入内部银行分录等。
二、经营业务资金占用时点数(分财务口径和业务口径)
资产负债表是一张静态表,基于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拥有的资产规模(即资金表现形式)、资金来源(负债或权益)。因此,可以利用资产负债表的思想(负债=资产-权益),将某一时点各利润中心需通过内部银行贷款的资金,转化为各类资产与经营负债占用资金、经营业务利润获得资金的差额。内部银行制度下,资金缺口均来自于集团内借款,故不考虑短期借款科目;由于资金占用考虑的是内部贷款情况,故在计算内部贷款利息时不考虑货币资金科目(货币资金可用于计算内部存款利息);票据是区别于现款的另一种资金流通形式,故在计算资金占用总额时不考虑应收、应付票据科目(计算现款和票据分别占用金额时,可参照考虑)。
资金占用规模衡量业务占用资金量的大小,同时体现该业务的资金周转速度。财务口径的资金占用时点数=应收账款(-预收)+预付账款(-应付)+库存-应交税费-账面利润。可以简单理解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科目表示增加资金占用(正占用),应付账款、预收账款、账面利润科目表示减少资金占用(负占用)。
案例3:财务口径资金占用
A利润中心期初有一笔业务预付款为1000元(月内状态未变),期内收到一笔前期业务的货款128.7元。此外,期内发生了6笔业务,均为支付117元(含税)购进一批货物,售价128.7元(即110×1.17,含税)(即案例1中,购销业务的具体形态)。假定本案例中,账面利润仅含账面差价,暂不考虑其他影响利润的税费支出。不同业务分别处在不同的货物流转环节,资金占用情况如表2所示(本例中,资金形式均为现金)。
财务口径资金占用:收到进项发票,预付账款减少,库存增加;开出销售发票,应收账款增加,库存减少,出现账面差价。
月末时点,A中心资金占用为1000+702-128.7=1573.3(元),即贷款金额为1573.3元。月内资金占用变动额=1573.3-1000=573.3(元),和经营业务资金占用净流量吻合。
月末时点,财务口径资金占用形态为:正占用预付款1351元、应收款257.4元、库存100元,留抵税金13.6元;负占用账面差价20元。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预付账款周转次数、存货周转次数均能分别反映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的周转情况。资金周转次数更能综合反映资金周转速度。次数越多,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资金利用效果越好。假定计算期为31天,为便于计算,已知期初A中心现金占用为1000元,期末现金占用为1573.3元。简化处理A中心当月的平均资金成本=(1000+1573.3)/2=1286.65(元)。资金周转次数=220/1286.65/31×365=2(次)。表明1年内,A中心的资金可以周转2次,资金周转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分析资金占用的主要状态是什么,才能优化管理。财务口径的资金占用表明,月末时点预付款占用资金最多为1351元,应加强预付款管理。
案例4:业务口径资金占用
通过资金期末形态的分析,有助于强化客户、供应商、库存管理。经营业务活动是流动的,销售提单开具与销售发票开具的时差,货物入仓单录入与进项发票录入的时差,映射出财务结算与业务结算存在天然的时间差异,利用账面数据生成的内部银行分录必然滞后于业务的实际发生,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外部业务供销管理脱节,不能实时监控资金流转情况。业务口径的资金占用是在财务口径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开具提单和收到入仓单带来的资金占用形态变动,将资金流与物流完美捆绑。本文假定:开具提单即货物已销售;收到入仓单即货物已入仓。在业务口径下,资金占用的形态无外乎四种:预付账款(含税)、应收账款(含税)、可供量(实际库存,含税)、差价(含税)。差价的形态比较复杂,又分为已结算差价和未结算差价。故,业务口径的资金占用时点数=应收账款(-预收)+预付账款(-应付)+可供量-未结算差价-账面差价-税金影响。
业务口径资金占用(案例3延展):收到进项发票或收到入仓单,预付账款减少,可供量(实际库存)增加;开出销售发票或开出销售提单,应收账款增加,可供量(实际库存)减少,出现差价。则A中心期内发生的6笔业务期末资金占用形态如表3。
月末时点,A中心业务口径资金占用总额1573.3元,与财务口径占用总额一致,但占用形态不同。
月末时点,业务口径资金占用形态为:正占用预付款1000元、应收款514.8元、可供量(库存,含税)234元;负占用未结算差价20元、账面差价20元,调整项税金影响(差价×税率-已交税金=40×0.17-0)负占用6.8元。
从案例4可以看出,业务口径占用较财务口径占用更能实时反映资金所处状态,更能充分发挥内部银行资金事中监督职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浙江省物产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武献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