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会计素养重视“用数字说话”,即用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数字或数据指导行为。毛泽东少年在家记账8年的实践奠定了他的“数字思维”和行为模式。通揽毛泽东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在关乎生死存亡的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的成果大都跟数据或数字有关,如农民的生活现状、发动群众的人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等等,都是要“用数字说话”。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每一次战役前,毛泽东都要重新核实数据,想方设法了解清楚敌人的兵力,并调整部署指导战斗。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坚持用“实时数据”去指导战役或战争、布局土地改革、发动广大民众,才能在最艰难的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延续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依据实情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并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才使中国革命逐步成为“星火燎原”之势并战无不胜。在这个血与火历练的过程中,毛泽东必定深切感悟到了“实时数据”的重要性,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以及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论》,无疑都是这些深切感悟的科学总结。
如果说“实事求是”是从中国历史实际和中国革命与建设...
会计素养重视“用数字说话”,即用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数字或数据指导行为。毛泽东少年在家记账8年的实践奠定了他的“数字思维”和行为模式。通揽毛泽东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在关乎生死存亡的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的成果大都跟数据或数字有关,如农民的生活现状、发动群众的人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等等,都是要“用数字说话”。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每一次战役前,毛泽东都要重新核实数据,想方设法了解清楚敌人的兵力,并调整部署指导战斗。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坚持用“实时数据”去指导战役或战争、布局土地改革、发动广大民众,才能在最艰难的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延续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依据实情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并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才使中国革命逐步成为“星火燎原”之势并战无不胜。在这个血与火历练的过程中,毛泽东必定深切感悟到了“实时数据”的重要性,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以及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论》,无疑都是这些深切感悟的科学总结。
如果说“实事求是”是从中国历史实际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毛泽东语),那么这个总结论是如何“抽出来”的?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一叶知秋。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一篇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也正是这篇报告奠定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数据之上的,也是建立在毛泽东的会计素养之上的。
笔者摘录核心内容如下:据长沙的调查: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贫农中,又分赤贫、次贫二类。全然无业,即既无土地,又无资金,完全失去生活依据,不得不出外当兵,或出去做工,或打流当乞丐的,都是“赤贫”,占百分之二十。半无业,即略有土地,或略有资金,但吃的多,收的少,终年在劳碌愁苦中过生活的,如手工工人、佃农(富佃除外)、半自耕农等,都是“次贫”,占百分之五十。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这段切中中国革命民众基础的文字只有255个,却在当时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依靠谁”的问题,同时也高瞻远瞩地为中国革命和事业指出了工作重点及前进方向。我们的新中国就是沿着农民运动、农村包围城市、全民抗日、人民解放战争这条主线创建起来的。纵观整个过程,农民或人民无疑就是这255个字中提到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发自肺腑的“人民万岁”就是一证。这255个字,无疑也奠定了人民民主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基础。这段文字中有八处数据,七处用百分比呈现,这些数据是毛泽东历时32天、跑遍长沙附近5县的调查研究所得。在这短短的255个字中,我们应该看到数字的力量以及会计素养的魅力。
针对农民运动初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绝不回避,也用数据进行了证实:据衡山的调查,贫农领袖百人中八十五人都变得很好,很能干,很努力。只有百分之十五,尚有些不良习惯。针对这些“少数不良分子”,毛泽东也随即提出“对他们本人进行训练,把农会的纪律整好”的建议,这应该就是“治病救人”政策的起源。
再如描述革命形势,毛泽东也是“用数字说话”:据去年十一月省农民协会统计,全省七十五县中,三十七县有了组织,会员人数一百三十六万七千七百二十七人。此数中,约有一百万是去年十月、十一月两个月内农会势力大盛时期组织的,九月以前还不过三四十万人。现又经过十二月、一月两个月,农民运动正大发展。截至一月底止,会员人数至少满了二百万。因入会一家多只登记一人,平均每家以五口计,群众便约有一千万。面对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第一次反“围剿”时写下了“唤起工农千百万”的豪迈诗句。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运用比比皆是,“二十万军重入赣”“七百里驱十五日”“十万工农下吉安”,等等,都是其数字思维的自然流露,也佐证了毛泽东深厚的会计素养。

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的会计素养,促使他十分重视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数字和数据,也正是在这些来源于革命实践的数字基础上,构建了他引领中国革命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会计素养无疑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实事求是”的重要“培养基”。
1943年,延安中央党校请毛泽东题字,毛泽东思考再三,亲笔书下“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党校的校训,可见“实事求是”在引导“中国向何处去”的分量。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撰写的重要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谈的都是“实事求是”问题,也可见“实事求是”在毛泽东心中的至高地位。不论是“分量”还是“地位”,都是毛泽东在血与火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深深感悟到的,而“求是”的基础就是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及其准确的数字数据。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基于中国实践,用准确的数字、数据,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这个伟大成就也证实了“实事求是”的能量,也解答了只有数字的“实”才能求到真理的“是”这个逻辑公式;同时也展示出在“实”上求“是”的整个过程都会充满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在毛泽东的诗词里,就是“置顶”的豪情和“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