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千年来,中国古人对理财活动一直进行着不懈探索,认识并总结出了许多朴素、富有哲理的规律,这些理财规律对于现代居民理财仍有借鉴意义。
一、理财活动需规划
古人非常注重对理财或营生的规划。(1)从人的生命周期看,中国民间谚语“人活一本账”本意是说,人活于世,要学会规划和算账;从小的方面讲要安排好吃穿用度、收入开支,确保不发生捉襟见肘、寅吃卯粮现象;从大的方面讲是处事理财要坦荡,不做损人利己之事。晚清小说《市声》第二回的“没得算计一世穷”则从反面说出了生活与理财需要“算计(规划)”。(2)在理财规划工具选择上,会计是首选。《孟子·万章句下》云“会计,当而已矣”,精辟概括出了会计的本质与内涵,即会计是用来平衡账务核算的工具。中国民间俗语“钱怕零花,账怕总算”提醒人们要有开支纪律或制度。民谚“打油的钱不买醋”则告诉人们,资金需专款专用,不能随意破坏理财规划。(3)在理财规划内容上,支出与收益的权衡是关键。清代小说《听雨轩笔记》第二卷中“谋大事者不惜小费”、民谚“小财不出,大财不入”、“舍不得金弹子,打不下巧鸳鸯”等都说明了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成本,就不可能获得大的收益。宋代袁采《袁氏世范...
数千年来,中国古人对理财活动一直进行着不懈探索,认识并总结出了许多朴素、富有哲理的规律,这些理财规律对于现代居民理财仍有借鉴意义。
一、理财活动需规划
古人非常注重对理财或营生的规划。(1)从人的生命周期看,中国民间谚语“人活一本账”本意是说,人活于世,要学会规划和算账;从小的方面讲要安排好吃穿用度、收入开支,确保不发生捉襟见肘、寅吃卯粮现象;从大的方面讲是处事理财要坦荡,不做损人利己之事。晚清小说《市声》第二回的“没得算计一世穷”则从反面说出了生活与理财需要“算计(规划)”。(2)在理财规划工具选择上,会计是首选。《孟子·万章句下》云“会计,当而已矣”,精辟概括出了会计的本质与内涵,即会计是用来平衡账务核算的工具。中国民间俗语“钱怕零花,账怕总算”提醒人们要有开支纪律或制度。民谚“打油的钱不买醋”则告诉人们,资金需专款专用,不能随意破坏理财规划。(3)在理财规划内容上,支出与收益的权衡是关键。清代小说《听雨轩笔记》第二卷中“谋大事者不惜小费”、民谚“小财不出,大财不入”、“舍不得金弹子,打不下巧鸳鸯”等都说明了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成本,就不可能获得大的收益。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下卷《治家》中的“赋税宜预办”表明,交纳赋税是一种不可逃避的刚性支出,要预先准备好,省得因迟交或少交带来麻烦。出自北宋司马光《招军札子》的“多求不如省费”则指出,与其多方求援不如节省费用。《致富奇书·逐时》中的“现银强过不知机”告诉人们,在面临不确定选择时,收到现款比不知如何把握机会强许多。
二、物象有别酌细分
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中国古人发现,做营生或理财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与情况灵活应对。(1)区别不同的数量级。民谚“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表明,有很多钱时要学会投资经营,有很少钱时要尽量节省一些,以积累起投资的本钱。出自《淮南子·说林训》的“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指出,理大财者需不拘小利。《商君书·更法》云:“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意思是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轻易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轻易改变政策。民谚“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厚利非吾利,轻财是吾财”等道出了做营生理财时利润率要适度,太高了非但得不到利润,有可能还会蚀本。(2)区别不同属性的理财营生。《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以末致财,用本守财”指出,要以经营工商业致富,以购置田产来固守财富。民间俗语“古董玩器,迟进门,先出门”则告诉人们,古董玩器非生活必需品,通常在生活富足后才会考虑购买;当遇到经济困境需要资金时,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将其出售。(3)区别不同的事物逻辑。“暴富不要造屋,暴穷不要吃粥”是一句很有意义的中国民谚,说的是暴富的人若造屋的话,很可能会带来露富、侵蚀本钱等风险;突然变穷的人如果有粥吃,说明还不是真的很穷,也就不会有人来提供帮助了。
三、巧借外力重诀窍
中国古人很早就看重技术或诀窍,这与现代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无本质区别。中国民谚“能舍钱一千,不教一招鲜”就是重视诀窍的通俗说法。《增广贤文》中的“舍财不如少取,施药不如传方”也指出了技术(药方)的重要性。西汉桓宽《盐铁论·通有第三》云:“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说明了创造财富在于方法,不一定要靠体力获得;获取利润的关键是审时度势,发现商机。为什么要重视技术与诀窍?中国民谚“百艺好学,一窍难通”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或诀窍?古人认为,应“良工不示人以璞”(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良工不择料”(民间俗语)、“巧匠手中无弃材”(民间俗语),即优秀的工匠不会把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优秀的工匠也不挑剔所用的原料,即使原料差些,也能因物制宜地雕刻出美妙的作品。
在理财活动中若能巧妙地借助一些外力或环境因素,很多时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出自《韩非子·五蠹》的“多财善贾”指出,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即有钱了才好挣钱;民间俗语“人赚钱不如钱赚钱”含义类似。“伯乐一顾,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得到行业权威人士的赏识对于物品能否顺利出售以及出售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下卷《治家》云:“邻近田产增价买”。为什么呢?因为“近家无瘦田,遥田不富人”(元代王祯《农书·居处之宜篇》)。
四、贫富互利别有天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贫与富不是断然决裂的两个阶层,而是相互影响、互联共生、相互转化的。《墨子·兼爱中》云:“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意思是说,有利于别人的人,人们也会跟从他做一些对他有好处的事情。这是一种非常有积极意义的理财思想。在北宋时,司马光倡导贫富依存的理念,他说:“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者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明代唐甄《潜书·富民》中的“贫富不谋而相资”则是对上述上下互利、贫富依存思想的简要概括。唐甄还在《潜书·善施》中更具体地提出,“千金之富,可惠戚友;五倍之富,可惠邻里;十倍之富,可惠乡党;百倍之富,可惠国邑;天子之富,可惠天下。”明末清初思想家清代王夫之则在《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中提出“国无富人,民不足以殖”,意思是说,在一个没有富人的国家里,平民百姓的财富也得不到增长。
具体到特定行业,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在《龙川集·四弊》中提出,“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大意是说,商人要依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出物资才能通过贩运行商来获利,农民要从商人那里购买到所需要的物资才能顺利生活与生产下去。引申到现代社会居民理财中,就是离不开相互依靠和相互支持。“贫富不谋而相资”的思想在家族亲戚关系中也有表现,例如,民谚有“十门穷亲不算富”、“十穷夹一富,要富也勿富;十富夹一穷,要穷也勿穷”之类的说辞。
五、财富得失会转换
得与失是财富的两种运动趋势,这两种趋势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1)从逻辑上看,中国民谚“得失为邻”意在提醒人们在得到财富时注意防范风险。《致富奇书·巧损》云:“益自损生”,指出了利益是从损失中来的。更进一步地,南北朝傅昭的《处世悬镜·识之卷一》云:“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意思是说,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此语说明了欲取先与的道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投资理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从理财实践看,《荀子·修身》中的“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告诉人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失利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出自西汉桓宽《盐铁论·轻重》的“茂林之下无丰草”说明,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就有必要选择根本的长远利益。《增广贤文》中的“人情送匹马,买卖不饶针”以及民谚“让利不让行”告诫人们,送马、让利都是人情使然,是暂时的,做好自己的营生才是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3)从财富态度上看,《韩非子·内储说下》曰:“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道出了不同理财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出自《水浒传》第九十六回的“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告诉人们,人对财富的珍惜程度会因来源不同而异,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总会更珍惜一些。(4)从利害关系上分析,唐代柳宗元《敌戒》曰:“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意思是,没有强大的敌人,就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就会腐化衰落;这在民间也称为“敌戒定律”。
除了上述五点之外,古人在理财上还有不少值得今人思考与借鉴的规律性认识,如“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上卷《睦亲》);“财以不蓄为富”(明代钱琦《钱公良测语·淳风》);“百年田地转三家”(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卷四“水学”);“富不学奢而奢,贫不学俭而俭”(唐代马总《意林·任子》)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中的价值分配财务与会计动力创新研究”<16BGL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王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