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距第一次遇见《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已五年有余。初见此书时,我正在象牙塔里学习审计专业理论,那时所涉及到的知识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本书的重点——外部审计。今天再读这本书时,自己已经是在审计一线奋战多年的财务工作者,通过多年实战,我对该书中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用生活化的语言将专业化的知识展现给读者,告诉读者如何从数字中找出乐趣,把握数字,该书的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审计的一些概念、审计的理论、按会计科目谈一谈实质性测试。
一、“审计的一些概念”
这部分内容主要解答了关于什么是审计、审计工作的成果、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概念、业务约定书、声明书、管理建议书等几个关键短语的意思。作者把它放在第一部分以区别于第二部分是因为:第一部分侧重于给非专业审计人员提供一些可能会常接触到的概念,第二部分则更侧重于给审计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理论概念。
关于审计做什么,我认为作者的一个比喻很恰当:“独立审计,很多时候不是以查问题为主,而更像是在解一道几何证明题。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记录就是一道问题的已知条件,要求证明的就是管理层所提...
距第一次遇见《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已五年有余。初见此书时,我正在象牙塔里学习审计专业理论,那时所涉及到的知识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本书的重点——外部审计。今天再读这本书时,自己已经是在审计一线奋战多年的财务工作者,通过多年实战,我对该书中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用生活化的语言将专业化的知识展现给读者,告诉读者如何从数字中找出乐趣,把握数字,该书的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审计的一些概念、审计的理论、按会计科目谈一谈实质性测试。
一、“审计的一些概念”
这部分内容主要解答了关于什么是审计、审计工作的成果、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概念、业务约定书、声明书、管理建议书等几个关键短语的意思。作者把它放在第一部分以区别于第二部分是因为:第一部分侧重于给非专业审计人员提供一些可能会常接触到的概念,第二部分则更侧重于给审计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理论概念。
关于审计做什么,我认为作者的一个比喻很恰当:“独立审计,很多时候不是以查问题为主,而更像是在解一道几何证明题。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记录就是一道问题的已知条件,要求证明的就是管理层所提交的财务报表是真实可靠的。这是一个证明过程,要做到证据充分,逻辑清楚才行。”
关于审计费的定义,作者提出了事务所普遍采取的一个计算方法:根据员工的不同级别所对应的费率、工时来计算。现实中,也并非所有事务所都会采用该种方法。如果套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应该是决定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比如,事务所出于对整体利益的考虑,会统一规定承接相应规模的报告所收取费用的最低价。

二、“审计的理论”
作者在书中强调“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其不管从审计准则的角度和实际审计结果来讲,这一点都很重要。就我个人做审计工作的经历来说,以前从全局考虑企业经营有所欠缺,缺少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所以在调表过程中比较被动,效率很差。
关于审计底稿和审计抽样,作者给出了准备底稿的参考顺序:先准备整体趋势变动分析,其次是纳入审计范围的部分主表,再到主表的辅表。这个准备底稿的顺序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中应用得不是非常清楚。因为审计软件可以自动生成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分析表、检查情况表等,也可以很容易地筛选出审计抽样。审计软件的确减少了工作量,但软件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人员的思考,审计过程中只知道机械地去把审计模板填满,而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三、“关于按会计科目来谈一谈实质性测试”
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涵盖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所有科目,对于每一个科目在审计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坑”都做了警示。比如替代测试,我曾经有一次作了抽样的替代测试,套用作者的话就是“偷工减料太多了”。令我受益匪浅的还有作者对于分账龄的描述。以前我对这一部分处理也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因为审计软件系统有帮助计算账龄的功能,但是没有识别在账龄生成过程中非正常分录的功能,所以在审计过程中,除非恰好在审计时碰到是非正常的事项,相应地对账龄进行调整,其他的账龄检查覆盖面还是很有限的。
账龄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以信用期或者发生日期为基础,并按不同笔销售发票来编制。二是按同一客户最老的一笔发票来编制。关于第二种方法的思维,我认为和书中所写的应收账款的保理融资中所举的案例大致相同,该案例表达的观点是损失20万元的风险与损失100万元的风险差异不大。也就是说,除非特殊情况,对于同一笔交易,对方客户不会只付其中一部分的款项,而拒付另外一部分款项。账龄分析主要影响坏账准备的列报,但是关于这部分,审计人员的考虑有时比较欠缺,一般是采用账龄分析法,按照相对应的比例计算,而对于关联方的往来部分,很多企业都相信自身肯定没有问题而选择不计提坏账准备,但这个做法是不够严谨的。
书中还提示了一些实践中易出错的业务处理。①预付账款:预付给大型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款项,如果属于货款的一部分,不发生对方违约等极端情况下是不可退回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该计入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而不是流动资产。②应收账款或预付账款、应付账款:是否可以对冲,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不是一个会计问题。③存货:流转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截止测试而不仅仅是销售环节。④固定资产:要考虑生产能力,同时对于已提足折旧仍在服役的固定资产应考虑进一步处理。⑤应付账款:第一,暂估时是否考虑进项税?作者的答案是不需要,不过我认为还要考虑一个问题,不估计进项税的金额可能会过小地估计应付账款,因为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已经约定总价款,只是发票还未开具而已,这点还有待商榷。第二,如何保证能够把发票和原来的入库相对应?会计每收到一张入库单,就应将其存放好。每收到一张发票,就应将其与已存放的入库单做核对,如果核对正确,就要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做一个存货入库凭证。到了月底,会计再将所有没有与发票核对上的入库单做一个汇总,列一个清单,做一个存货暂估入库的凭证,但并不把这些入库单都订到凭证本里,而是仍然留在手边。第二个月月初,会计马上做一个相反的会计分录,将上月月末的存货暂估入库冲回。然后在第二个月里,和第一个月一样将收到的发票与手边的入库单核对。这样的做法可以始终很清楚地知道哪几笔存货还未收到发票。
责任编辑 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