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对近年来管理会计应用领域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在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力下,财务共享、成本管理、滚动预算和管理会计报告大有可为,这四大工具与管理会计体系规划一起,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的“4+1”新版图。
财务共享大放异彩
严格来讲,财务共享并非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但它的应用往往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组织架构、数据基础、系统架构等全方位地为管理会计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传统观念对财务共享的普遍认识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使一些简单的、易于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财务工作集中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来,通过“创造共享”,实现降本增效。基于此,企业对财务共享的应用往往集中于财务会计层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企业中也普遍以涵盖“核算共享、报销共享、资金共享”和“共享平台运营”的“3+1”共享模式存在。
然而,从更深层面上讲,财务共享的价值却不止于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全公司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一个平台进行,全面打通了财务、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交易过程的显性化和规范化,使企业低成本地获得大量、真实、可靠的业务和财务数据,一旦瞄准管理需求进行建设,即可成为强化集团管控...
基于对近年来管理会计应用领域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在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力下,财务共享、成本管理、滚动预算和管理会计报告大有可为,这四大工具与管理会计体系规划一起,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的“4+1”新版图。
财务共享大放异彩
严格来讲,财务共享并非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但它的应用往往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组织架构、数据基础、系统架构等全方位地为管理会计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传统观念对财务共享的普遍认识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使一些简单的、易于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财务工作集中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来,通过“创造共享”,实现降本增效。基于此,企业对财务共享的应用往往集中于财务会计层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企业中也普遍以涵盖“核算共享、报销共享、资金共享”和“共享平台运营”的“3+1”共享模式存在。
然而,从更深层面上讲,财务共享的价值却不止于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全公司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一个平台进行,全面打通了财务、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交易过程的显性化和规范化,使企业低成本地获得大量、真实、可靠的业务和财务数据,一旦瞄准管理需求进行建设,即可成为强化集团管控的数据中心。
事实上,随着共享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发展,财务共享的更大价值正在为一些企业所关注,少数企业开始将其由交易层面向业务、管理层面延伸。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全面推进,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日益摆脱单纯“创造共享”的价值内涵,以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模式,成为集成核算数据、预算数据、资金数据、资产数据、成本数据、外部标杆数据等企业管理决策相关信息最重要的集团级数据支持平台。
成本管理持续升温
回顾过去几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研究和探索热情持续上升。固然,成本管理在当下的升温与经济环境紧密相关。然而,假如经济企稳回升,成本管理是否又会被众多企业束之高阁?当然不是。笔者认为,放眼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关注成本已经成为企业运营中长期不变的主题。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在于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定制化,同时,又着力加大研发投入、提倡绿色制造。站在企业内部考虑,新的智能制造模式需要精细化成本核算体系提供详尽的成本数据,以帮助管理层进行生产设备改造投入、研发投入;定制化、个性化制造模式则需要企业能够准确核算单件、单批次产品成本以进行订单盈利分析和决策。这些都为以作业成本和价值量成本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用武之地。
同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则为成本管理方法更大价值的发挥创造了可能。基于互联网和商业智能等技术,企业可以集聚内部“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对结构复杂、数量巨大的多维度成本数据的处理,这既有利于推动成本管理方法在更多企业落地和应用,还有利于提升成本管理方法应用的价值。
滚动预算“配角逆袭”
作为管理会计所有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素来以固定的年度预算为核心的传统预算管理体系正遭遇“门口的野蛮人”。周期更短、响应更灵活的滚动预算迅速“上位”,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与年度预算并驾齐驱甚至更为重要的应用方法。这一变化的背后主要有三点原因:
二是滚动预算更利于指导运营。相对年度预算,滚动预测具有编制周期短、响应更灵活的特点,能够及时反映企业业务经营情况,并据此做出反映,指导企业运营,不仅使预算结果更具体、更细致、更准确,而且使预算过程更可控。
三是滚动预算带来的博弈较少。滚动预算主要关注点在技术层面,一般不会成为考核手段,各部门在做滚动预算时心理会相对轻松,预算数字不会带有太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容易反映出未来最真实的经营面貌。而且滚动预算的准确度较快就会得到验证,人为粉饰很容易出纰漏。
面对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环境,滚动预算的价值和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一套完整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将普遍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管控层面上,以目标测算为基础编制年度预算,按照一定的模型进行责任主体目标的分摊和落实;在运营层面上,主要采用滚动预算,各责任主体通过滚动预算系统及时反映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实际经营数据,通过有效的运营达成预算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方兴未艾
2016年,以大数据、商业智能(BI)、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席卷整个会计行业。其不仅仅推动了前述财务共享的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云会计平台,还为管理会计报告扫清了技术屏障,为其在企业的成功应用提供了更大可能。
管理会计报告是基于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数据的挖掘、加工、分析编制而成的内部分析报告,其主要为满足决策层的管理需要,内容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大量业务信息。基于管理会计报告的特点,其不太可能由手工完成,而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在完整和高质量的海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抽取、数据建模、数据挖掘、多维分析等工具对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处理,最终生成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呈现。
传统的信息系统平台显然做不到这些,而现在,基于BI和大数据的信息化平台则可以高效完成上述任务。融合BI的技术、大数据的思想,管理者可以在管理会计报告平台上获得契合自身决策需求的定制化分析数据,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决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在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中,BI和大数据并不是“救世主”。基础数据和信息是否完整、是否是真实可靠的,这些都对企业的管理基础提出了要求;同时,选取哪些分析指标、怎样设置业务模型,这些都需要依靠人的智慧。
体系化应用异军突起
当前,管理会计体系规划之风正在一些企业蔓延开来。
管理会计体系规划是指将管理会计的应用作为一个方法体系进行整体规划,依据企业的发展阶段、管理需求,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统筹选择拟采用的方法并确定其应用路径。
管理会计涵盖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和管理会计报告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内涵十分丰富。一般而言,企业既不可能选择所有方法,也不可能同时应用选定的所有方法。
从应用模式上看,企业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问题推动型,即问题出现了再考虑相应办法,形成的结果往往是对单项方法的分散化、零散化应用;另一种是体系规划型,即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进行整体规划,在科学选择适用方法的同时,注重发挥多种方法的合力,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
建国后的几十年间,尽管我国很多企业都陆续开展了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各种探索和应用,然而,总体而言,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基本采用第一种模式,这种应用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单一的管理问题,而企业在运营中会碰到大量决策、经营、运营等问题。单一的方法相互分离,难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运营的效率和质量,更无法从战略和运营的整体层面提升企业价值。
管理会计体系规划则站在战略的角度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形成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有利于从整体上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因此,随着我国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体系规划的管理会计应用路径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主流方法。
时代在变,管理会计也在变。追随经济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脚步,管理会计的应用将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有价值。对于企业而言,洞悉趋势、立足自我并应时而动,方能决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