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甘肃煤田地质局在发展地勘经济的同时,强化经营管理,以资产管理为突破口,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把提升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作为管理重点,转变观念,整章建制、摸清家底、整合优化,分析优势、瞄准市场,加大经营性投入,扩大经营性资产总量,对存量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强化监督机制,全面提升了资产管理水平,实现了资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全局地勘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做实家底,轻装上阵
甘肃煤田地质局在全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资产清查工作,对所属各地勘单位、企业的财务及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核查。一是清理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划分为应收款项的呆坏账损失;因实物资产管理不善发生资产盘亏、毁损、报废以及技术淘汰等原因造成的存货和固定资产损失;因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外投资监管不力等造成的各类投资损失。经清产核资清理出不良及无效资产1.97亿元,未入账探矿权20项,土地使用权13宗,面积116.85万平方米,真实地反映了全局财务资产状况,为全面加强资产管理提供了依据。二是规范处置程序。成立不良资产清理领导小组和评估鉴定部门,根据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单位性质、资产服务的对象、金额...
甘肃煤田地质局在发展地勘经济的同时,强化经营管理,以资产管理为突破口,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把提升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作为管理重点,转变观念,整章建制、摸清家底、整合优化,分析优势、瞄准市场,加大经营性投入,扩大经营性资产总量,对存量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强化监督机制,全面提升了资产管理水平,实现了资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全局地勘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做实家底,轻装上阵
甘肃煤田地质局在全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资产清查工作,对所属各地勘单位、企业的财务及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核查。一是清理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划分为应收款项的呆坏账损失;因实物资产管理不善发生资产盘亏、毁损、报废以及技术淘汰等原因造成的存货和固定资产损失;因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外投资监管不力等造成的各类投资损失。经清产核资清理出不良及无效资产1.97亿元,未入账探矿权20项,土地使用权13宗,面积116.85万平方米,真实地反映了全局财务资产状况,为全面加强资产管理提供了依据。二是规范处置程序。成立不良资产清理领导小组和评估鉴定部门,根据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单位性质、资产服务的对象、金额等情况,按照资产的不同管理主体履行审批处置程序,依法依规清理处置不良资产。三是做实单位资产。鼓励所属单位积极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对于处置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在年度绩效考核时予以调增被考核单位考核期利润,提高单位和负责人核销不良资产的积极性。
(二)完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构建资产管理长效机制
(三)创新管理模式,积累发展资金
一是实施“四个统一”的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地勘项目统筹管理,对于局统筹的地勘项目,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结算和统一评价”的模式管理,加快项目结算进度和资金周转速度,减少资金占用,提高项目收益。二是合理配置使用资金。根据地勘主业、多种经营以及民生保障三类项目不同的运作管理模式配置和使用资金,既保障了主业的发展,又改善了基地欠账等民生问题。三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发挥资金蓄水池作用,开展理财活动,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产出考核力度。改变资金低效占用和闲置浪费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涉足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全方位合作,解决地勘单位市场化运作的融资难问题。
(四)细化措施,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资产管理部门和职责,建立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资产管理工作机制。二是夯实基础工作。强化实物资产的采购、登记、保管、使用、核销、赔偿等环节的管理,对已处置核销的尚可使用实物资产,按照“账销案存”的办法管理,减少损失;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加大清理和追索力度,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将信用管理的重点转向事前和事中阶段,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从合同签订、工程结算、款项清收等各个环节建立可行有效的控制和激励措施,减少应收账款新增比例;加强资质、地质成果、矿权、土地等无形资产的管理,盘活资源,发挥效用;理顺投资实体的产权关系,规范利润分配,加强对外投资和收益的管理,实施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投资收益。三是注重分析研究。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通过对资产财务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增加值增长率、经营收入资金到账率)和设备管理考核指标(包括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设备待修率、机械事故率、设备净值增长率、设备资产利润率)的分析,发现资产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纠偏,提高资产使用效能。四是加强责任认定。对因违法违纪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等过错行为造成的资产损失,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做好责任认定工作,并追究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明确对所属单位的监督责任
一是强化内部审计。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以及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由内部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对重大投资、大额资金的支付及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进行动态跟踪和重点监督。二是发挥财务监督。结合资产管理重点工作,开展一年一度的内部财务大检查,对重大资产及投资项目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跟踪检查。三是借力外部监督。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聘请外部监督机构参与内部审计检查和监督,使监督检查贯穿到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六)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实现管理信息化
建立局系统资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将所有资产的信息全部纳入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了资产从静态管理向动态跟踪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的转变,使资产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现了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动态管理。
笔者建议,地勘单位应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一是研究政策,破解资产管理难题。积极与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反映地勘行业的特点和重点问题。二是创新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新观念、用好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按照地勘市场运行机制要求,加快现代地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夯实基础,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强化内部控制和项目的论证及投资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动态管理。四是强化监督,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完善资产管理的关键业务环节的内部审计制度,利用好外部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