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工程项目的大规模实施,工程审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在创新审计技术、完善审计职能、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探究如何将互联网及相关资源引入工程审计中,充分拓展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形成独特的工程行业“云审计”,对当前工程审计乃至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原有工程审计模式、技术和理念的局限,本文从三个层面构建了“互联网+工程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扩展内涵: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互联网+”助力工程审计内容全覆盖
新常态下的工程审计有必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向绩效审计和制度审计延伸,提高工程审计的效益与效果(如图1所示)。
1.绩效审计
在实践中,工程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往往将绩效等同于纯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于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审计。以环境绩效为例,在项目施工后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情况和资源的使用情况不仅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也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因此,诸多专家学者建议以环境责任清单为基础确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责任目标,将环境绩效纳入工程总绩效的审计中。但必须指出的是,工程项目建...
随着工程项目的大规模实施,工程审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在创新审计技术、完善审计职能、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探究如何将互联网及相关资源引入工程审计中,充分拓展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形成独特的工程行业“云审计”,对当前工程审计乃至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原有工程审计模式、技术和理念的局限,本文从三个层面构建了“互联网+工程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扩展内涵: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互联网+”助力工程审计内容全覆盖
新常态下的工程审计有必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向绩效审计和制度审计延伸,提高工程审计的效益与效果(如图1所示)。
1.绩效审计
在实践中,工程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往往将绩效等同于纯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于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审计。以环境绩效为例,在项目施工后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情况和资源的使用情况不仅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也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因此,诸多专家学者建议以环境责任清单为基础确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责任目标,将环境绩效纳入工程总绩效的审计中。但必须指出的是,工程项目建设方的社会和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往往具有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通常涉及多部门多层面的数据信息、人员安排和履责情况,受技术所限,往往成为工程审计的盲区。
为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可借助互联网建立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平台,作为终端的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时,不仅要将账务凭证、工程价款审核资料、项目进度图片等证据上传,还要对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情况进行审计并及时上传相关证据,开展线上线下联合调查,使得审计机构在汇总一手资料后抓住审计关键点,加强绩效审计。其次,推广“在线监测法”进行绩效审计。仍以环境绩效为例,目前资源环境领域的监测网络日益完善,如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排污监测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环境绩效审计可充分利用这些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在线监测,获取原始数据,扫除环境绩效审计的盲点。最后,建立跨行政区域审计机关与司法、监察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统一的监督问责机制,促进绩效审计工作由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型。
2.内控制度审计
内部控制制度是工程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屏障,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施工运营和项目的质量效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平台的搭建,审计不应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面、财务系统等信息,而应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业务信息,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信息,由过去主要对财务信息的审计转向对包括内控制度在内的全面审计。
(二)“互联网+”推动工程审计周期全覆盖
长久以来,工程审计往往侧重于竣工后审计,忽视了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审计,这一漏洞已成为诸多工程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互联网技术为改变传统审计这一缺陷提供了新思路,即利用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进行审计周期全覆盖,加强施工前和施工中审计,提高工程质量。具体来说,将审计机关与施工企业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互联结成大型的计算机网络,审计人员只需在自己的终端上就可随时调取施工企业的数据进行在线审计,为实施周期全覆盖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条件,实现了审计从工程项目招投标到建设运营的整个周期的全覆盖,从而达到及时监控重大风险、保障工程项目的效率与效益。此外,由于工程审计资源的有限性,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工程审计全覆盖应是“有重点、抓关键的全覆盖”,坚持“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评审理念。面对“互联网+”下的海量数据,如何分辨有效信息、整合审计数据并利用数据间的关联性展开分析,是工程审计乃至整个审计行业挖掘互联网和大数据价值、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创新技术:拓展大数据技术,发展工程“云审计”
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功能可大幅提高工程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因此,工程审计应抓住国家加快实施“金审三期”工程的契机,拓展大数据技术在工程审计领域的运用。同时,针对工程审计的特点,加快工程审计相关软件的研发与推广,以打破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壁垒,为大数据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其次,云审计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云计算服务功能搭建的第三方审计平台。在这一平台下,云平台商不仅可以收集并整理工程审计所需数据资料,而且能够及时更新储存的工程数据,实时维护搭建的审计平台,实现审计数据的云储存和审计资源的协同共享,并由此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此外,相比传统的工程审计大多依赖于现场审计来获取工程企业财务凭证、组织机构、业务活动等第一手信息,云审计平台可通过互联网与工程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协同,为工程企业的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机械设备等资产和其他物证贴上电子标签,将审计专用设备连接到云审计平台,通过物联网并利用无限射频识别技术对工程企业的实物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实现线上线下审计数据的实时共享。

三、完善机制:建立“互联网+”下的工程审计风险防御机制
互联网既为工程审计带来了增益,也带来了更大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构建工程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中心、新型智库和案例库涉及众多工程项目、相关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敏感信息,特别是国内重大工程项目以及援非工程等海外工程项目都涉及到国家机密信息,一旦由于风险预防和监管机制不到位发生泄密事件,将产生重大影响和损失。因此应更加重视互联网下工程审计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建立严密的数据资料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加密、密钥管理等工作;完善保密条例,严格执行保密程序,加强数据资料在存储、传输、使用、分析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建立不同的数据授权模式,如对高级审计人员开放保存原始数据的基础数据平台,对于普通审计人员开放经过数据筛选处理的平台,以有效隔离相关数据联系,防止机密数据泄露;建立实时线上监控系统,预测控制薄弱环节和风险关键点,提前加强控制,保障数据资料的安全。
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从社会、环境、经济多方面持续影响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但社会公众往往无法直接获得工程真实状况的原始信息。虽然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呈现出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率低等诸多特点,但其中包含的大量无效信息、垃圾信息会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削弱工程审计的公信力,增大工程审计的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应建立与工程审计相关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公开重大项目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内部控制情况等信息,以促进审计人员切实履行审计职责,同时便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真实的工程信息,以增强工程审计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