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信贷风险控制也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问题,是商业银行能否稳健运作的关键。作为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重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着行业内的较低水平,其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值得借鉴。
一、重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体系
(一)构建“五有”信贷监控模式
“五有”信贷监控模式是重庆银行独创的一种基于商业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其从信贷风险源头出发,基于制度建设和监管要求,利用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通过对重点风险和关键问题的排查和预案,使信贷风险达到最低水平。
1.有制度作基础。重庆银行根据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和规定,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和自身实际情况,编写了独具特色的《贷后管理手册》,将风险管理制度化、标准化,使贷后管理有章可循。同时,重庆银行的《贷后管理手册》优化了管理内容、明确了管理要求,使得贷后管理工作变得层次清晰、职责明确。
2.有考核作约束。为了强化贷后管理,防范授信业务风险,重庆银行又编写了《贷后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全员考核、全程考核、奖惩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对贷后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考评。《贷后...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信贷风险控制也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问题,是商业银行能否稳健运作的关键。作为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重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着行业内的较低水平,其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值得借鉴。
一、重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体系
(一)构建“五有”信贷监控模式
“五有”信贷监控模式是重庆银行独创的一种基于商业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其从信贷风险源头出发,基于制度建设和监管要求,利用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通过对重点风险和关键问题的排查和预案,使信贷风险达到最低水平。
1.有制度作基础。重庆银行根据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和规定,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和自身实际情况,编写了独具特色的《贷后管理手册》,将风险管理制度化、标准化,使贷后管理有章可循。同时,重庆银行的《贷后管理手册》优化了管理内容、明确了管理要求,使得贷后管理工作变得层次清晰、职责明确。
2.有考核作约束。为了强化贷后管理,防范授信业务风险,重庆银行又编写了《贷后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全员考核、全程考核、奖惩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对贷后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考评。《贷后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信贷质量的考评规则,激励措施的再造激活了员工活力,贷后管理工作得到深化。
3.有系统监测和五级分类作保障。重庆银行依托信贷管理系统开发了贷后管理模块和风险预警模块并上线运行,提高了信贷监控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了信贷监控的时效性。同时,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重庆银行加强了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工作,完善了分类制度,加大了分类检查力度,对信贷资产实行了分类管理,确保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准确性。

4.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两种手段。重庆银行信贷监控部通过信贷管理系统查询的信息、各经营单位上报的问题报告、总行相关部门提供的风险信息,对全行授信业务进行非现场监测,指导有关经营单位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督促其严格执行。同时,根据全行信贷管理的需要,信贷监控部每年对全行授信业务进行多项专项检查或临时检查,以掌握全行授信业务贷后风险管理情况,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指导相关单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与化解。
5.以问题授信、大额授信为重点。重庆银行总行信贷监控的重点是问题授信,对问题授信先做定性分析,再做定量测度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风险预案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同时持续监控直至风险化解为止。总行信贷监控部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监控原则,对全行存量授信业务实行分类监控管理,并按照风险的不同状况将授信业务分为普通监控、重点监控和特别监控。分类监控管理使重庆银行的监控工作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利于尽快把握化解风险的有利时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通过“五有”模式的建立,重庆银行初步建立起合理、切实可行的信贷风险管控模式(如图1所示)。
(二)信贷管理系统及评级系统两翼齐飞
此外,重庆银行还开发了信用评级系统,可以为每个客户建立“身份证”,做到单对单的精细化管理,并且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和风险衡量,以评级结果作为风险识别基本标准,为信贷评审和贷款再申请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三)“三分鼎立”的全程监控
重庆银行以往信贷资产的管理都由信贷管理部负责,从审批到贷后管理全权监控,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审贷分离不彻底,信贷放款审查、法律审查缺位,在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着授权管理不明确等许多缺陷,也造成了不良贷款率一直不及预期。
为了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重庆银行分别设立了评审部、信贷监控部和合规部,对信贷管理实行全方位监控:评审部负责审查审评工作,同时对客户信用评级进行维护和更新;完成审核后信贷监控部会负责放款,信贷监控部还担负着贷后管理工作,通过对信贷资产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和持续的监控分析,及时发现风险因素,提升对信贷风险的预警能力;在此过程中,合规部对放款流程的合规检查和法律事务进行全面审查和咨询,做到监管和法律约束的要求。三个部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使得信贷管理过程得到了全面保证,真正做到了防微杜渐。
(四)小微企业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
作为一家植根于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重庆银行在探索支持小微企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小微企业业务风险管控方面形成了“三看一评”的风险管理体系:“三看”包括看经营前景、看诚信度和看人品素质;“一评”即综合评价贷款的合理性。同时,重庆银行加快小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在对信用风险、系统风险实现双降的基础上,重庆银行提高了对小微企业风险的容忍度,规定总行和经营机构分别承担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损失部分的90%和10%。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246”风险容忍度,即2%的损失率、4%的不良率和6%的逾期率,在以上容忍度内不追究相关业务人员的非道德责任,给予了一线业务人员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
二、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启示
(一)文化、制度双管齐下
文化似沃土,制度像清泉,只有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支撑起企业这株苍茂的大树。企业如此,风险管理亦然。重庆银行把文化建设作为核心价值,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底线,同时进行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指导性的管理办法,形成制度保障。
(二)强化贷后管理,奖优罚劣
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对贷前审批和信用评价非常重视,而对贷款进入企业后贷后管理的关注度稍有欠缺,这极大地削减了信贷管理的风险预警功能。企业从借款开始到还款结束,风险一直存在,并不因为贷款后而结束,因此需要银行建立全面的贷后管理流程。从指标监控、现场检查,到顾问咨询,贷后管理应涵盖客户贷款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同时,应根据贷后检测情况,对贷后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按照“效率优先、业绩说话”的指导方针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优胜劣汰,采取经济手段预防信贷风险。
(三)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相比于欧美发达的征信国家,我国的征信体系刚刚起步,道德约束还是主要的限制措施。信用评级是征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预警和监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方面,能够显著减少摩擦性成本。在将征信服务延伸至商业银行业后,各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自己的现代信用体系,不但能够形成对信用贷款的参考,还能从宏观上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整体评估。并且通过资源整合和合作,各银行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责任编辑 李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