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财务预警机制设计是信息时代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核心科技”。作为从事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及大型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安装的大型国有企业,中港集团正是依托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实施了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财务预警流程设计
中港集团依托信息管理平台,收录并储存企业各种交易数据,并以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选取10项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指标。中港集团还建立了“红、黄、绿”三级预警模型,可以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实现预警指标到预警模型的自动代入,完成预警引擎的执行过程。最终,企业可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等功能,从预警模型中提取预警信息,形成预警报告并推送给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实现预警的推送执行。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根据预警报告,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预警信息。基于此,企业便可建立动态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以实现实时预警。图1具体展示了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财务预警流程。
二、选取10项预警指标,确保企业“平安”
中港集团以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10项财务指标(包括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其中,主要指标包括现金流量比率、资产负债...
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财务预警机制设计是信息时代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核心科技”。作为从事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及大型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安装的大型国有企业,中港集团正是依托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实施了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财务预警流程设计
中港集团依托信息管理平台,收录并储存企业各种交易数据,并以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选取10项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指标。中港集团还建立了“红、黄、绿”三级预警模型,可以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实现预警指标到预警模型的自动代入,完成预警引擎的执行过程。最终,企业可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等功能,从预警模型中提取预警信息,形成预警报告并推送给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实现预警的推送执行。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根据预警报告,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预警信息。基于此,企业便可建立动态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以实现实时预警。图1具体展示了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财务预警流程。
二、选取10项预警指标,确保企业“平安”
中港集团以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10项财务指标(包括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其中,主要指标包括现金流量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短期借款占流动负债的比重、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的比率等7项指标;辅助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外担保占净资产的比重等3项指标。内部各子公司或经营单位可以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上述10项预警指标的基础上,增加财务预警指标,健全财务预警机制。从中港集团的10项预警指标中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中港集团也高度重视现金流信息,关注企业目前可以用来偿债、发放股利以及留待未来使用的现金情况,并进一步判断是否会出现短期内无法生成足够的现金流而招致偿债危机和流动危机的可能。此外,中港集团也将对外担保占净资产的比重作为一项预警指标,这显然是一项基于现实的考虑。因为上市公司由于对外担保引发财务风险的案例屡见不鲜,上市公司常常为大股东或关联方提供担保,当被担保方的业绩不断下滑时,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上升。
三、建立“红、黄、绿”三级预警模型,获取预警信息
中港集团建立了“红、黄、绿”三级预警模型,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将财务预警划分为三个级别,依次是绿灯区(安全区)、黄灯区(预警区)和红灯区(危机区)。对于“红、黄、绿”三级预警区间的具体范围设定,中港集团根据各子公司或单位近3年来各项预警指标的完成情况,将同类企业和行业均值作为参考标准,考查市场和金融等宏观因素,定期公布各单位的“红、黄、绿”三级预警区间的界定范围。
四、编制财务预警评分表,深挖风险成因
中港集团的各子公司或单位要在每年7月底前、年度决算结束20个工作日内,依据财务预警评分表为自身财务健康状况打分。财务预警评分表中的10项指标均设置了不同分值。指标得分为0,落入红灯区;指标为满分,落入绿灯区;黄灯区将区间划分为10等分,每等分按照权重1/10记分。各子公司或单位可将该财务预警评分表以编程的方式嵌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而实现自动化的评分过程,省去手工评分方式所耗费的人力与物力。完成财务预警评分后,应编制相应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由财务负责人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后上报给总公司。通常报告应当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本单位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即财务预警的最终得分;二是指标当期值相较于上期值的变动情况,以及寻找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三是分析指标位于“红灯区”或“黄灯区”的成因;四是降低财务风险与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和手段。其中的第一和第二项内容通常会蕴含在信息管理系统所提供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之中,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风险成因,并指出改进途径。至此,依托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预警指标的选取和计算,再到预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以及财务预警评分表的嵌入,勾勒出了企业预警方案的“完整面貌”。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预警引擎执行功能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五、进行信息的监控与反馈,实现实时预警
信息化时代下设计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预警信息的及时追踪与反馈,进而实现实时预警。当预警信息显示企业的某项预警指标远低于安全值,信息管理系统就会对会影响到该项指标的交易活动做出警示。举例来说,速动比率至少应维持在1以上,才表明企业处于安全状态。一旦速动比率降到了1以下,信息管理系统便会对速动比率这项预警指标以标红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当企业出现影响速动比率的交易事项时(引起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减少的项目,或是引起流动负债增加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便会以弹跳窗口的形式对这些交易行为加以警示,以引发管理人员的慎重考虑。
六、启示
1.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基础设施”。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信息管理系统通常涵盖了企业所有交易活动的信息,掌握了企业的一切“核心数据”。而财务预警机制必须以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恰恰能提供给预警机制以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因此,企业应搭建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预警机制模块,专门用于财务预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2.数据、指标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基础资源”。财务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依托于对数据信息的引用和分析。离开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财务预警机制就犹如空中楼阁。信息时代下,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了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聚合和不同系统模块间数据信息的共享,为财务预警机制的运行提供了“加工原料”,并通过一系列的后续加工和整理,形成“半成品”——预警指标,并最终形成“产成品”——预警信息。
3.预警模型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主要工具”。企业获取以上基础资源之后,应采取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预警模型来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与整理。预警模型作为预警机制的“主要工具”,应把握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两大原则,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大上”预警模型。信息时代下,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等方式将选取的预警模型嵌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预警指标向预警模型的自动代入。

4.预警信息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最终成果”。企业建立预警机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取企业财务健康的“诊断书”——预警信息,找出“病源”,对症下药。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快速对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做出诊断,并对其“病理”加以系统分析,有助于企业找出威胁财务健康的“隐性杀手”,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信息管理系统还将财务健康的“病理”收入档案之中,对类似病症加以警示预防,避免企业财务“旧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