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联网改变了产业运行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改变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管理会计解决的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全员积极性,其核心则是约束资源使用,防范公司风险,提升企业价值。
管理会计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涉及到企业战略、组织、业务、财务等诸多方面,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拟结合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搭建集战略、预算、绩效“三位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管理会计可以把战略制定和实施衔接起来,让战略落地,其中预算管理是监督与控制企业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做到以战略目标为指引,以预算执行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三者形成密不可分的管理闭环。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可以搭建更为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依靠互联网迅速的传输功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数据共享能力,以及快速有效的逻辑判断能力,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新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体系还可以借助...

互联网改变了产业运行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改变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管理会计解决的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全员积极性,其核心则是约束资源使用,防范公司风险,提升企业价值。
管理会计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涉及到企业战略、组织、业务、财务等诸多方面,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拟结合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搭建集战略、预算、绩效“三位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管理会计可以把战略制定和实施衔接起来,让战略落地,其中预算管理是监督与控制企业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做到以战略目标为指引,以预算执行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三者形成密不可分的管理闭环。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可以搭建更为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依靠互联网迅速的传输功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数据共享能力,以及快速有效的逻辑判断能力,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新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体系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特性,构建大数据平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市场、竞争对手、客户及政策信息,并与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匹配,辅助企业制定战略与绩效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形成具体的预算指标,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信息化平台提升数据价值,为企业对标管理和内部报告提供支撑。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控制,定期将各业务单位的完成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对业务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再进行信息化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市场和客户等资源的最新变化,结合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做到因市场而动。通过信息化的有效应用,最终实现企业战略、预算制定与控制、绩效考核及时互动,形成以预算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二、构建一个灵活、高效的预算管理平台
新的互联网环境使得管理会计工具和服务对象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需要通过对原有的内部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管理工具进行升级改造。因此通过构建灵活、高效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以及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组织,利用信息化工具,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加强横向沟通,可提高各责任主体的实施参与度和主动性,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灵活。
三、建立业财融合、支持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管理
互联网改变了产业运行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改变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管理会计解决的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全员积极性,其核心则是约束资源使用,防范公司风险,提升企业价值。其中约束资源使用主要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实现,如作业成本法、责任会计等;防范风险主要通过管理会计工具与其他工具的延伸应用来实现,如财务治理等。所有这些决策信息的来源是关键。传统管理会计决策依赖的信息基础数据都来自财务会计系统,但由于财务会计是按科目进行管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性,与管理会计按事项管理的思路以及对数据实时性的要求大相径庭,易导致财务业务相脱节。
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交互与存储功能,直接从ERP等业务系统提取信息,使得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被有机融合,企业的财务、业务管理信息集中于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就源输入”、“制度内嵌”,从源头做好管理账,财务部门可以在决策和控制中得到实时业务信息支持,业务部门根据财务反馈信息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实现二者管理联动,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由工具型向决策支持型转变,真正将管理会计控制职能发挥出来,实时对公司业务进行控制。但在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支持一体化的动态管理平台,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动态管理平台按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处理机制和业务规则,实时分别生成两类会计报告,满足内外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视角的需要。

四、构建全价值链成本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传统信息化环境下,受制于硬件质量、网络传输速度等条件的限制,传输数据的实时性不够、数据量不够。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可以实现实时数据存储和读取,不需要等待各个操作终端的数据打包和上传操作。
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全面收集相关数据,构建、分析并优化价值链各环节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通过梳理全价值链中的成本管理关键节点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自身能力,将企业经营相互依赖的各主体活动按照价值创造、成本构成与竞争对手主体经营活动相比较,分析形成本企业价值链关键成本节点结构。这些节点的形成不仅能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依据,还将为企业的后续价值链分析提供关键考核指标,目的在于发现企业目前潜在的优势与劣势,指导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活动。
企业全价值链上各环节关键节点形成后再对这些节点进行特征分析,量化出各项单独价值活动对象(成本对象)以及相关责任主体,明确各项活动发生的成本费用(成本要素)以及相对应的成本习性,制定分配标准(成本动因)并将成本分配到价值链各环节成本对象上,最终实现价值链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各成本考核体的信息集成,可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决策分析系统,降低企业成本,促使企业价值链的优化。除了内部比较外,通过信息化系统企业可将企业价值链的成本构成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不同价值活动的成本与差异性,确定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最终在企业战略决策上做到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本文作者系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企业类七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