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现《财务与会计》
1980年,我调到县科研微生物研究所做主管会计,单位订阅报刊,我从一堆发行目录中发现并选择了《财务与会计》。收到杂志后,觉得内容权威又实用,于是又搜集了1979年1月创刊号的全部资料。从此,我与《财务与会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坚持订阅一发不可收,我成了《财务与会计》名副其实的热心读者,《财务与会计》也成了我业务学习、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的教科书。
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我就与《财务与会计》联系,反映问题或者提出意见和看法。记得当时在处理会计日常业务时,我发现发票凭证设计五花八门,发货凭证内容不全且不规范,事后会计处理、搜集、审计、分类、计核、下账、装订、保管都十分不便,因此,我写了《建议统一发货票规格》一文投给《财务与会计》“意见与建议”栏目,并发表于1984年第1期。后来,这个问题也得到会计主管部门的重视,发票设计逐步得以改进。
还有一次,在会计主管部门会议休息之时,大家议论现在虽有了财会制度,但缺乏日常的会计学习资料。事后我起草了一篇《应该给财会人员订...

——发现《财务与会计》
1980年,我调到县科研微生物研究所做主管会计,单位订阅报刊,我从一堆发行目录中发现并选择了《财务与会计》。收到杂志后,觉得内容权威又实用,于是又搜集了1979年1月创刊号的全部资料。从此,我与《财务与会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坚持订阅一发不可收,我成了《财务与会计》名副其实的热心读者,《财务与会计》也成了我业务学习、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的教科书。
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我就与《财务与会计》联系,反映问题或者提出意见和看法。记得当时在处理会计日常业务时,我发现发票凭证设计五花八门,发货凭证内容不全且不规范,事后会计处理、搜集、审计、分类、计核、下账、装订、保管都十分不便,因此,我写了《建议统一发货票规格》一文投给《财务与会计》“意见与建议”栏目,并发表于1984年第1期。后来,这个问题也得到会计主管部门的重视,发票设计逐步得以改进。
还有一次,在会计主管部门会议休息之时,大家议论现在虽有了财会制度,但缺乏日常的会计学习资料。事后我起草了一篇《应该给财会人员订点刊物,吃点偏饭》发表在《财务与会计》上,得到了不少财会人员的回应和赞同。
——扩大《财务与会计》读者群
1989年初,我进入会计师事务所,除负责专业审计验资业务,又临时兼管财会杂志订阅工作,虽然此项业务零星、麻烦,但为了扩大《财务与会计》发行覆盖面,我尽心尽力做到位。在走访一些单位时,个别会计反映,“订刊物,收不到还白花钱”,我暗自琢磨,无非是存在两个问题:除邮局投递不到位,也有自办发行环节的问题。所以,我撰写了一篇《发行标签书写个人名好》,寄给《财务与会计》内部《通讯参考资料》,于1990年第2期发表。随后,又在1991年第2期《通讯参考资料》发表了一篇《填写订户清单切忌马虎》,提出工作要细致认真负责,整个自办发行工作环节要注重衔接,确保广大财会读者利益。
我县1800名财会人员,从1989年至1993年5年中,共订阅1012份《财务与会计》,平均每年202份,订阅人员占全县财会人员11.22%,人均不足10人手中即持一份《财务与会计》,五年中自办发行量突破历史发行最好水平,还受到省财政厅发行财会期刊的表彰与奖励。
——促学评文树正风
我是一名《财务与会计》的热心读者,她伴随我财会人生30余年。我困扰时,她给我力量;我徘徊时,她指引迷津方向;我受到打击报复时,她义正言辞支持我。不能说一生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但在经济漩涡里我未有失足,常在河边走,小心翼翼不湿鞋的理念深深扎根我心中。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年第11期“职场人生”刊登了《跟数字对话》一文。该文分析了某企业用数字说假话的行为,深入浅出,读来获益匪浅。我建议今后多刊登一些这样的文章,揭示弄虚作假的企业核算内幕,让每个企业资产负债表、每个户头数字都说公道话、说公正话、说实话,使广大财会工作者客观公正尽职尽责,会管理,正核算。
——读者评刊
《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多年来坚持年度优秀文章评选活动,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搭建互动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在1989年参与读者意见征答活动,获“热心参与者”二等奖及荣誉证书。2002年至2014年连续13年,我积极参与《财务与会计》优秀文章评选活动,并屡获“优秀读者奖”。我认为开展优秀文章评选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促进读者自学成才,激励读者对一些重头文章认真阅读,从中获得创意新知,从而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可以激励作者创造更多更好的文章,培养一大批领军骨干作者队伍;三是扩大《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力、凝聚力,编者、作者给广大读者创建了实践知识学习的平台,编者、作者、读者走得更近,贴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