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向我约稿,说是刊物将迎来创刊500期华诞。因为与这本杂志有着一份特殊的缘分,我欣然接受。
我于1997年8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工作,2002年8月离开编辑部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工作。在《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工作的5年对我的人生影响至深。可以这么说,《财务与会计》一直伴我成长,是我学术生涯的源头。
记得刚到编辑部,我有些失望,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重复、枯燥的工作。每个月的工作都是程序式的,约稿、改稿、校对、核红……现实和理想差得太远,毕业不久的我很难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这些琐碎事情。直到有一天,当时的编辑部主任秦中艮(现为中国财政杂志社副总编辑)拿了一份其他编辑修改的稿件,很严肃地让我学习学习,好强的我才一下子清醒过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手中的活儿,慢慢喜欢起这份工作和这本杂志。当时我负责“学术探讨”(该栏目自2001年起改为“研究与探索”)、“理财广场”、“业务与技术”等几个栏目。为做好“学术探讨...

《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向我约稿,说是刊物将迎来创刊500期华诞。因为与这本杂志有着一份特殊的缘分,我欣然接受。
我于1997年8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工作,2002年8月离开编辑部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工作。在《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工作的5年对我的人生影响至深。可以这么说,《财务与会计》一直伴我成长,是我学术生涯的源头。
记得刚到编辑部,我有些失望,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重复、枯燥的工作。每个月的工作都是程序式的,约稿、改稿、校对、核红……现实和理想差得太远,毕业不久的我很难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这些琐碎事情。直到有一天,当时的编辑部主任秦中艮(现为中国财政杂志社副总编辑)拿了一份其他编辑修改的稿件,很严肃地让我学习学习,好强的我才一下子清醒过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手中的活儿,慢慢喜欢起这份工作和这本杂志。当时我负责“学术探讨”(该栏目自2001年起改为“研究与探索”)、“理财广场”、“业务与技术”等几个栏目。为做好“学术探讨”栏目,我主动与全国高校会计院(系)的老师联系,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向会计大师约稿。为了能与学术精英们平等对话,我在业余时间不断更新财会知识,认真研读财政部发布的新制度、新准则,关心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为做好“理财广场”栏目,我主动和当时的冶金部(现已撤销)的部门通讯员联系,积极参加这个行业每年召开的财务、会计经验交流会,将行业经验、企业经验及时介绍给读者。为做好“业务与技术”栏目,对稿件中涉及的实际业务问题,我及时向在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工作的同学和朋友请教,以保证稿件中对某些新业务的处理是可行的、合理的。这些知识的更新和储备,让我变得更加自信。1999年,我顺利通过了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

在《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当编辑,除了要能编稿子,还要能“冲锋陷阵”自己采写稿子。当时我经常和其他编辑人员走出编辑部,深入到企业实地考察、采访。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去吉林化纤,这是我第一次到国有企业去做实地调研。我们去之前先和吉林化纤财务负责人联系,就要了解的问题和他们进行初步沟通。到达目的地后,当时的财务处吴国敏处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先带着我们参观了企业,然后召开座谈会。吴处长介绍了吉林化纤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中间我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这次调研让我懂得了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延伸和提升。回到编辑部,我们就那次调研形成一篇访谈性文章——《从吉林化纤看如何做好国企财务管理工作》,发表在《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8期。之后,我又采用调研、访谈的方法写了几篇文章,如《如何构建面向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访北京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主管合伙人关德铨先生》、《当严峻的经济形势摆在面前的时候——中航第一集团公司减亏、控亏、扭亏增盈纪实》、《四总会计师谈〈会计法〉的贯彻施行》等。
和我现在的学术论文相比,当时那些文章的学术性不够强。但是通过撰写这些文章,我学会了如何采用社会科学方法(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那时的我并不清楚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就是定性研究方法,直到我在英国上学期间系统学习了社会科学方法之后。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我更加科学、系统地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完成了其中两章内容。也正是因为之前对这些方法有很好的练习,我对这些方法应用得心应手。基于访谈方法完成的一篇论文于2009年发表在英国的著名期刊British JournalofManagement上。近两年我对案例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一个原因是案例研究的数据主要是通过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取得,而我对这些方法比较熟悉。在编辑部工作期间,我不仅积累了财会专业知识、接触到了学术前沿,而且学会了定性研究方法,为我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5年的编辑工作经历让我获益很多。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老领导秦中艮。他在我虚度光阴时,及时敲我警钟;在我认真干活时,总为我创造多种机会,去接触不同的人,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我犹豫是否出国留学时,给我鼓励和支持;在我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后,总是表扬我、鼓励我,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有这么一位好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我感到很幸运。所以,每当我有好消息,比如评上职称、当上博导时,总是与他一起分享我的喜悦。
离开编辑部这么多年,我和编辑部一直保持着联系。2015年《财务与会计》吸收理财版的内容,变成了全彩半月刊,又新创办一本纯学术刊物《财务研究》,大量刊登实证研究方面的论文。这些变化都让人感到高兴。承蒙杂志社的关爱,我有幸成为《财务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财务与会计》是我学术的源头,对我的人生帮助很大,我会尽我所能,为办好《财务研究》助力。
在《财务与会计》迎来创刊500期之际,我想用感谢、感恩来表达我对《财务与会计》的深情厚谊!祝愿《财务与会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