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务与会计》从1978年12月推出试刊号,1979年1月正式创刊,至今已走过36个春秋,出版整整500期了。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祝贺《财务与会计》越办越精彩!
36年斗转星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财务与会计》诞生于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惠泽于解放思想的春风甘露,成熟于市场经济的创新大潮。平野宏阔,大江东流。
36年沧海桑田。《财务与会计》记录了中国财会领域的改革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足迹,传递了财会研究与实践的丰富信息,风生水起,山鸣谷应。在当今如此变化纷杂的社会里,如此不改初心、坚持始终的专业刊物确实难能可贵。
这本承载财务会计人的探索与梦想,书写中国会计期刊传奇的杂志,在我心中誉之为“会计人的贴身读本”。
我曾在《财务与会计》创刊30周年时写道:
“民族复兴的愿景,青铜鼎般坚定,青花瓷般细腻,中国红般鲜艳!
——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有权威性、最受尊敬和信赖的财会期刊。
——成就一份‘可读—易读—悦读’的专业读物,营造一个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基层会...

《财务与会计》从1978年12月推出试刊号,1979年1月正式创刊,至今已走过36个春秋,出版整整500期了。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祝贺《财务与会计》越办越精彩!
36年斗转星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财务与会计》诞生于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惠泽于解放思想的春风甘露,成熟于市场经济的创新大潮。平野宏阔,大江东流。
36年沧海桑田。《财务与会计》记录了中国财会领域的改革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足迹,传递了财会研究与实践的丰富信息,风生水起,山鸣谷应。在当今如此变化纷杂的社会里,如此不改初心、坚持始终的专业刊物确实难能可贵。
这本承载财务会计人的探索与梦想,书写中国会计期刊传奇的杂志,在我心中誉之为“会计人的贴身读本”。
我曾在《财务与会计》创刊30周年时写道:
“民族复兴的愿景,青铜鼎般坚定,青花瓷般细腻,中国红般鲜艳!
——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有权威性、最受尊敬和信赖的财会期刊。
——成就一份‘可读—易读—悦读’的专业读物,营造一个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基层会计人都能平等参与的专业圆桌和声音广场。
——让事件更深刻,让专业更深邃,让阅读更轻松,让形式更精美。
——走近会计人的内心世界,走近学术与实务的制高点,走近诡谲多姿的理财之门。
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会计人!所以,《财务与会计》就是你我的乡土,你我的主场。一种被称为温暖的感觉,会长留在你我心中。
手握30岁的杂志上路吧。‘尽管路有些黑,但有星星在。’闪烁的星光,叠印在这本杂志上。
这是你的杂志,也是我的杂志。你和我,心连心,永远一家人。我们在一起,握紧《财务与会计》!”
我知道,许多会计人在成长的关键期,都被这本杂志泽惠过。不管《财务与会计》走了多远,许多读者都被杂志中的文章触动过。至少在我,时常挂怀的还是写作“会计人语”时的感动。那个时代的记忆,碧空如洗。
《财务与会计》的魅力来自何处?研究引领,实务支撑,创新驱动,品牌催生,人文偕行。严谨、实用、温润、灵动。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财务与会计》500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从第1期开始,就站在了专业价值的高“海拔”上,在千千万万会计人身上找到了契合点。36年间,在中国大地上,许多杂志诞生了,流行了,又消失了。而《财务与会计》却始终以自己温婉而朴实的形象,稳健地伫立着。
思想的影响可能只是把一滴水放到了一条流动的河流中,一滴水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时代的江河绝对是由无数滴水组成的。《财务与会计》所做的努力,可能就是要加进那“一滴水”。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纸质媒体的衰落甚至终结。对此,我想说,无论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如何变化,但对专业与学问、关怀与温情的向往是不会改变的。网络阅读和数字化出版,无疑是媒体发展的未来,但再好的显示屏也需要好的内容支持。纸质期刊只要坚守住传媒的责任,就同样有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空间。
回望500期,是一段青春,是一部历史,是一种坚守。许多读着《财务与会计》的会计人已经步入中年,而这本杂志也告别了自己的青涩时光。《财务与会计》翻阅的,是一部属于会计人的成长与成熟史,而她,还将继续给广大会计人读者以滋润和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