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务与会计》喜迎第500期华诞,为此,编辑部向我约稿,希望就财务与会计研究或实践的某一方面谈些看法。经过认真思考,觉得确有必要谈些看法,一来祝贺《财务与会计》500期华诞,二来与学界和业界朋友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务与会计实践和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时不时也会产生一些争议,或者说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在前行的过程中时常反思,以免犯方向性错误。这里仅就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边界和范式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和讨论。
一、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边界
在过去的30多年间,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边界似乎越发不明晰了,“跨界”现象日增。激进者认为,这有助于拓展财务与会计的“疆土”,使得财务与会计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与“会计”问题,从而不断繁荣财务与会计研究;保守者则质疑,这样的跨界研究是否有益于财务与会计学科的发展?是否有助于指导财务与会计实践?
关于上述争议,我首先想说的是,凡事往往事出有因。就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人们发现或认为财务与会...

《财务与会计》喜迎第500期华诞,为此,编辑部向我约稿,希望就财务与会计研究或实践的某一方面谈些看法。经过认真思考,觉得确有必要谈些看法,一来祝贺《财务与会计》500期华诞,二来与学界和业界朋友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务与会计实践和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时不时也会产生一些争议,或者说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在前行的过程中时常反思,以免犯方向性错误。这里仅就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边界和范式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和讨论。
一、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边界
在过去的30多年间,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边界似乎越发不明晰了,“跨界”现象日增。激进者认为,这有助于拓展财务与会计的“疆土”,使得财务与会计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与“会计”问题,从而不断繁荣财务与会计研究;保守者则质疑,这样的跨界研究是否有益于财务与会计学科的发展?是否有助于指导财务与会计实践?
关于上述争议,我首先想说的是,凡事往往事出有因。就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人们发现或认为财务与会计研究出现越来越多甚至越走越远的跨界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财务与会计学者之间的选题竞争,以及许多老话题被反复研究之后难以继续发展新的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研究,迫使更多学者去选择与财务、会计相关的,但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与会计问题;二是对财务与会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或理解,事实上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但有些人习惯于用过去的概念定义去衡量当今的研究选题是否跨界,就自然会将当今更多研究归于跨界现象。
如果是上述原因一导致的跨界现象,我觉得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把握好尺度。为什么学术研究可以适度跨界?我认为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一是学科之间的边界划分具有相对性,或者说相近的学科之间有一个或大或小的交集,研究交集中的问题就可能被认为是跨界的,但其实也未必应该这么认为;二是创新研究的方式之一便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例如,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财务与会计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
如果是上述原因二导致的跨界现象,事实上是一种误判。与过去相比较,财务与会计的实践活动外延在不断扩大,内涵也更为丰富。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和重新认识这些基础概念,而不能用老概念来衡量和评判今天的研究是否跨界。例如,如果财务与会计学者研究薪酬问题,这是否就一定是跨界了呢?30年前,财务与会计学者除了在研究和分析成本结构问题时涉及薪酬外,应该是不太会专门研究薪酬问题的。但是,当今来看,不少财务与会计学者专门研究薪酬问题。这是为什么?真的跨界了吗?我的理解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薪酬是很僵死的,基本不跟业绩挂钩。而今天,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薪酬与业绩挂钩成为普遍现象。薪酬契约中所称的业绩,多数情况下主要是指利润或利润率等会计指标所反映的账面业绩,或曰会计业绩。那么,研究薪酬与会计业绩之间的敏感性等问题,其实是要考察会计信息是否能够在薪酬契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及如果薪酬更敏感于会计信息,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后果。只有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会计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从而有助于推动财务与会计实践的发展。由此看来,这样的研究应该被理解为财务与会计学者的份内之事,并非跨界,更非越界。
二、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范式
我国财务与会计实证研究走过了近20年之后,已经产生了一些审美疲劳。有些学者发现,实证研究正在变得越发无趣:研究选题越发细小而缺乏大的思想,研究方法越发精细而存在数据挖掘之嫌。应该说,我国学界确实存在这样的趋势,国外更甚。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我们的思维不应该是因此而否定和放弃实证研究,而应该是思考如何改进实证研究的选题,使得财务与会计研究变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三、结语
财务与会计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进步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实践者的作为,也需要学者们的研究、总结和传播。为此,应该时常回顾过去的研究,紧跟实践的步伐,且行且反思。
责任编辑 陈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