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务与会计》作为引领我国财务与会计实务研究的权威期刊,在配合和宣传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方面的突出贡献,业界有目共睹。值此创刊500期之际,谨致贺忱!我也想借此机会,针对会计学术界的一个新兴的热点领域——基于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研究,谈一谈作为研究参与者的感受与体会。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企业的经营、财务报告和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融入到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并且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直接相关,因此日益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视。安然事件的爆发引起全球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的极大重视,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审计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这种做法迅速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效仿,在全球掀起了加强内部控制立法和监管的浪潮。我国也加强了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建设,并逐步推行。强制披露制度的推行,为开展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财务与会计》作为引领我国财务与会计实务研究的权威期刊,在配合和宣传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方面的突出贡献,业界有目共睹。值此创刊500期之际,谨致贺忱!我也想借此机会,针对会计学术界的一个新兴的热点领域——基于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研究,谈一谈作为研究参与者的感受与体会。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企业的经营、财务报告和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融入到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并且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直接相关,因此日益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视。安然事件的爆发引起全球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的极大重视,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审计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这种做法迅速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效仿,在全球掀起了加强内部控制立法和监管的浪潮。我国也加强了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建设,并逐步推行。强制披露制度的推行,为开展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无法获取企业内部控制数据资料的问题,也为基于资本市场研究相关问题拓展了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近十年发表的内部控制题材论文已超过80篇,国内也有一大批学者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基于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热点话题。
一、基本问题
基于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基本问题: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纵观中外文献,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大致上归为两类,一是内部控制,二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无论从成因还是后果的角度看,二者的机理都存在显著的不同。
直接针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一般立足于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内部控制质量(或称有效性),二是内部控制缺陷。其实,后者可以理解为前者的反向度量。动因研究一般着眼于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等;后果研究一般着眼于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例如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合规等,至于市场反应类的后果研究,一般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内部控制质量能够被市场所知悉。
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的研究,包括自愿性披露、披露程度、缺陷披露、披露内容等多个角度。动因研究一般立足于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和信号传递等理论解释,后果研究则侧重于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二)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
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是内部控制相关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早期的研究多基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采用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评分赋值的方式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这种做法主观性太强,严重依赖于可获取的信息资料。进入规则倡导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阶段之后,部分学者基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关经济学解释,以披露程度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这种做法虽有合理之处,但毕竟不是直接度量,而且自愿披露的动机芜杂,难免鱼目混珠。
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开始针对上市公司逐步强制推行,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自我评价报告逐渐成为常态,上述度量方法的适用性可能会受到挑战。但是,披露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等情况也应会出现。因此结合披露内容和目标实现情况的定序度量的思路仍然不失为较好的度量方法。
(三)对内部控制作用的合理期望
一些现有文献中,有过分夸大内部控制作用的倾向。例如,一些文献试图检验内部控制在治理管理层机会主义、大股东利益侵占方面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机制是公司治理,而内部控制在这些问题上可能无能为力。当然,包括内部控制信息在内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可能有助于缓解这类代理问题,但是如果不是基于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角度,而是基于内部控制本身发挥治理作用的角度,就超出了内部控制的合理边界。
内部控制的直接目的就是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经营、财务报告、合规)的实现。控制的机能来自公司内部,控制的手段主要包括职责分工、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而且,内部控制还存在固有局限,一旦出现管理层凌驾、串通舞弊等情形,内部控制将会失效。因此,对内部控制作用的合理预期应该是与具体运营相关的目标,有关经济后果、市场反应的研究也应基于这些目标。
(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运用
针对内部控制主题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从单纯理论体系构建阶段的规范研究、审计具体实务阶段的实验研究方法,再到法规制度颁布后实际应用阶段的大样本实证经验检验的变迁。我们在文献回顾中着重关注了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中所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文档研究、事件研究等。在方法选取和运用中,应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进行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自选择偏误问题、内生性问题以及时间窗口内噪音的消除问题等。此外,也可以考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角度考察同一问题的不同市场反应和经济后果。
二、研究方向
基于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非强制披露制度下的研究
1.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决定因素研究。就目前来讲,包括两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审计)报告的决定因素研究、部分沪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决定因素研究等。
2.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研究。这类研究样本较少,可有针对性地展开案例研究。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描述与分析。针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描述,以及利用披露信息,针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例如机构设置、参照标准、涵盖范围等)进行的描述,以及相应的分析。
4.内部控制质量对控制目标实现的影响。可具体针对经营目标(例如财务业绩、运营状况、非效率投资等)、财务报告目标(例如盈余质量、盈余持续性、盈余稳健型等)、合规目标(例如违规行为、处罚等)展开相关研究。
5.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例如,自愿性正面披露的信息含量和价值相关性,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信息含量和价值相关性,披露程度的价值相关性,内部控制质量对资本成本(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等。
6.内部控制与审计的交叉研究。例如,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审计师声誉与内部控制鉴证行为等。
(二)强制披露制度下的研究
强制披露制度推行以后,单纯立足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机会将不复存在,但其他研究话题仍可进一步展开。此外,可以针对强制披露制度和自愿披露制度开展相关的比较研究,也可针对强制披露制度的实施效果展开相关研究。而且,随着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运用内容分析法,利用信息披露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可能。此外,针对内部控制起中介作用、调节作用、产生交叉影响等方面的更深入探讨也会催生大量新的话题。而基于新兴加转轨制度背景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也可能成为国际会计学术界感兴趣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