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1983年从一个四年制热门专业工业自动化转为相对冷门的一年制工业会计专业(师资班)学习会计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会计学原理》教科书中引用的马克思《资本论》关于簿记的论述,按照现代意义的说法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尽管马克思都说会计重要,但我当时确实是以相当自卑的心理去学习会计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认识上,工业自动化专业与工业会计的专业地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于所学的专业书籍,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大开本教材与工业会计专业的几乎小一半的小开本教材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在各专业同学混杂在一起的大自习室里学习的时候,为了不让其他专业的同学知道我是学会计的,在离开座位出去活动的时候,我总是把书的正面反扣到下面。
1986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会计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时,恰是会计界关于会计本质论争最为热烈的时期。熟悉当时“论战”的同行恐怕都看到了:尽管“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似乎水火不容,但都认为会计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在理论上会计已经归入管理范...

在我1983年从一个四年制热门专业工业自动化转为相对冷门的一年制工业会计专业(师资班)学习会计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会计学原理》教科书中引用的马克思《资本论》关于簿记的论述,按照现代意义的说法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尽管马克思都说会计重要,但我当时确实是以相当自卑的心理去学习会计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认识上,工业自动化专业与工业会计的专业地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于所学的专业书籍,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大开本教材与工业会计专业的几乎小一半的小开本教材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在各专业同学混杂在一起的大自习室里学习的时候,为了不让其他专业的同学知道我是学会计的,在离开座位出去活动的时候,我总是把书的正面反扣到下面。
1986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会计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时,恰是会计界关于会计本质论争最为热烈的时期。熟悉当时“论战”的同行恐怕都看到了:尽管“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似乎水火不容,但都认为会计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在理论上会计已经归入管理范畴,会计学子们也感觉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已经不用再论证。会计也从开始专注于技能和方法逐渐融入到了企业管理的系统中。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做的够吗?
截止到2015年4月30日,绝大多数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已经公布了自己的年度报告。我们看到,包含在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表已经按照2014年会计准则的变化在一些项目安排和会计处理上进行了调整。
笔者曾与一些水平不低的大学教授就新准则的变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新变化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甚至于新准则某些变化的必要性进行了交流。大家的共同感受是:新的准则变化虽然不是对已有准则的颠覆性修正,但要深刻领会和掌握这些准则变化还真要花费一些时间。
水平较高的会计专业教授尚且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理解,一般的教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解,然后才是给学生讲授。当然,会计学教授就是要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与时俱进。会计准则变化了,会计学教授当然要学习这些变化并尽快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但是,大量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要花费多少时间去学习和领会会计准则变化的精神实质?问题是:这些非会计专业出身、会计基础并不强但对会计信息需求强烈的各类人士会响应变化而主动花时间去学习吗?即使学习,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学懂吗?
笔者对此次会计准则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国际准则的依据等没有任何质疑,自己也能够与会计准则的变化与时俱进。但还是忍不住要提出上面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说小了,关系到这样的变化是自娱自乐还是服务于管理的问题;说大了,关系到会计的未来命运问题。因此,笔者想借此机会提一点关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
回顾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经历了从“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衔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到“融入自身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简单地说,不管处于什么阶段,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一是考虑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二是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应该说,这两点我们一直坚持得很好。从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关注点更多的是主要报表项目的内涵、会计处理方法以及披露,这也似乎符合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主旋律。
另一个问题是: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对实际的了解是更多还是更少?
笔者过去几年与国际同行有过较多交流,发现国际同行对中国会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感到吃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以及中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对实践的参与和学习能力直接相关。这就是说,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对实践的了解已经不是劣势了。
笔者认为,中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对实践(不仅仅是业务和企业管理,也包括实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参与和了解程度应该逐渐转化为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贡献力。只有充分尊重中国会计理论界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参与和感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才能真正做到制定出基于中国情境和服务于中国企业管理发展、受广大信息使用者欢迎的企业会计准则。
因此,中国会计从专注技能到融入管理之路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王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