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会计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三十多年的中国会计改革实践跨越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满足内部信息需求到满足内、外部市场信息需求、从为单一主体(政府)服务到为多主体服务等重要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产生,中国会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近10年来,国内会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发展迅速,完成了“从规范到实证”的转变。但是,中国目前的会计研究,远没有像会计准则一样国际化,中国会计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没有像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实践一样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向国外学习会计学术研究,但是研究方法、科研考核体系和学术刊物的审稿尚未实现国际趋同。
2005年,我有幸成为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一期32名学员中的一个,以期通过财政部组织的集中学术培训、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培养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了解国内外的前沿理论。我认为,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会计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三十多年的中国会计改革实践跨越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满足内部信息需求到满足内、外部市场信息需求、从为单一主体(政府)服务到为多主体服务等重要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产生,中国会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近10年来,国内会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发展迅速,完成了“从规范到实证”的转变。但是,中国目前的会计研究,远没有像会计准则一样国际化,中国会计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没有像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实践一样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向国外学习会计学术研究,但是研究方法、科研考核体系和学术刊物的审稿尚未实现国际趋同。
2005年,我有幸成为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一期32名学员中的一个,以期通过财政部组织的集中学术培训、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培养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了解国内外的前沿理论。我认为,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主流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特有的问题,进而为世界的学术提供增量的贡献,是中国会计学者的共同使命。中国的会计研究也需要像中国会计准则一样,实现国际趋同,逐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从而影响世界。
学术研究的思想性:求真、求善、求美
2006年4月8日,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一期培训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正式开班。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当时已85岁高龄仍亲临课堂,为我们讲授了第一课——“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五个问题”,在长达三小时的授课过程中,我聆听了当前国内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权威、最前沿的解读,受益匪浅。葛家澍教授紧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发展动态,分析精辟,讲解独到。在随后为期十六天的培训中,财政部会计司领导就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制定与突破等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就高层次人才评价中几个基本理论阐述了新的认识。犹记得授课结束之后,余绪缨教授还兴致勃勃地赋诗一首:“名城名校聚群英,同窗共研济世经,求真向善美无限,学究天人意精深”。这六年的培训经历鼓励着我在学术研究上“求真、求善、求美”。
逐层分析,辨证理解:理论与制度相结合
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管理学部学部委员吴世农教授就“资本市场和公司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性研究”为我们做了一场深刻、前沿、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报告。吴世农教授的报告总结了国内外资本市场和财务学10多年来的研究热点,全面涉及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各个研究领域,对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剖析,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提出今后研究的三大方向:公司治理、行为金融以及法与金融学,并分享了他对国内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股权分置研究的心得,启发式地阐释了理论与制度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变换角度,独辟蹊径:行为会计
美国休斯顿大学会计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杰平教授从计量工具、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结果的讨论等几个方面向我们生动地阐释了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厦门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院院长孙谦教授介绍了196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者进行的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这几位教授的研究心得,使我对实证会计有了新的思考,我开始对行为会计产生了研究兴趣。中国的快速变革和宽松的行为研究环境可能适于行为会计的研究。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资本市场行为会计研究”项目和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资者保护机制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披露改进、投资者教育与市场准入”项目,都是我目前在该领域内正在研究的课题。
投资者保护是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主要的保护机制包括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以及市场准入机制。现有的研究大多建立在逻辑推演和档案式数据分析基础上,具有较高“噪音”和滞后性,也只能记录多种保护机制的叠加效应。而我们所研究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披露改进、投资者教育与市场准入”项目,则试图构建投资者保护机制通过管理层信任、信息识别和风险识别影响决策质量的分析框架和测度指标,用实验方法考察不同市场和不同场景下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效率。通过“披露改进机制”和“投资者教育机制”两个维度的测度,采用2×2的组间实验方法,测试单一机制的运行效率和两个机制契合或替代的共同效果。为了考察多种保护机制的效率和契合效应,我们拟把实验扩展到三种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综合组间实验。我们期望从主体行为分析入手,直接记录和探索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作用机理和逻辑路径,从投资者保护机制相机选择的角度,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
深入分析,挖掘本质:中国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司治理中心主任黄德尊教授所讲述的“产权制度研究对会计学研究的启发与意义”,以及中山大学刘峰教授所作“资本市场案例研究”专题讲座,对我随后所作的有关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刘教授一再强调,通过资本市场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说“中国话”,对于我们来说,掌握的理论都非常丰富,尤其对于国外前沿理论比一般会计学者掌握得更多。这对于开展研究非常有利,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我国资本市场研究中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前沿理论,否则研究就会走偏;我们应当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特征,对国外前沿理论进行吸收创新,创立出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案例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者可以掌握我国具体的制度背景。后来,我在《会计研究》(2006.5)发表的《我国IPO长期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基于超常收益率不同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在《上海证券报》(2006.2)发表的《完善敏感行敏感性信批制度,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在《会计研究》(2008.11)发表的《IPO发售机制研究进展:一个评论》,均受到刘教授“因地制宜”式研究的启发,颇有“中国特色”。
此外,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作家易中天教授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比喻,也使我在之后的执教过程中,试图以更加诙谐的语言授课,以使同学们对课堂更有兴趣;台湾现代会计奠基人、台湾政治大学前校长郑丁旺教授向我们提到,当年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毅然放弃美国待遇优厚的事业,回到台湾政治大学任教,而今他不论在会计研究、会计教育还是在会计实务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很好地照顾家庭,这也向我们昭示了立志做一名成功人士,事业与家庭是完全可以兼顾的……
总而言之,这6年的学习过程使我在研究、教学与生活上获得了诸多启示。我会永远铭记各位教授的谆谆教诲,学以致用,也对他们深怀感激。我深谙伟大时代使命的实现,唯有不断的创新。而创新不止是来源于天才的灵感,更是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学习永无止境,我们会计领军人永远走在求索前行的路上。
(本文作者系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一期学员,并入选首期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特殊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