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基于内部控制评价视角的弹性授权管理评级体系整体架构
内部控制评价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分支。基于内控控制评价视角的弹性授权管理评级系统,作为年度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补充,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要素。评价主体是指包括董事会在内的各级管理者,评价客体是整个企业业务操作流程。评价目标是通过对内控控制有效性、合规性、合理性的评价进而判断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再由此评估形成管理层级授权的合理性,以使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率、效益达到一定的平衡。评价指标是指对企业整个业务操作流程的哪些具体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判断企业流程运行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的基准。评价方法解决的是如何评价的问题,即在解企业各流程运行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是否有效以及有效性程度高低的基础上,对企业各个业务环节调整相应授权范围。
因此,所谓弹性授权就是根据对企业内部各个分支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效益和效率、合规性等的评价结果进行授权,管控好的授予的权力放大;反之缩小权力,甚至取消权力。弹性授权也是管理评级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支持、相...
一、基于内部控制评价视角的弹性授权管理评级体系整体架构
内部控制评价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分支。基于内控控制评价视角的弹性授权管理评级系统,作为年度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补充,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要素。评价主体是指包括董事会在内的各级管理者,评价客体是整个企业业务操作流程。评价目标是通过对内控控制有效性、合规性、合理性的评价进而判断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再由此评估形成管理层级授权的合理性,以使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率、效益达到一定的平衡。评价指标是指对企业整个业务操作流程的哪些具体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判断企业流程运行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的基准。评价方法解决的是如何评价的问题,即在解企业各流程运行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是否有效以及有效性程度高低的基础上,对企业各个业务环节调整相应授权范围。
因此,所谓弹性授权就是根据对企业内部各个分支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效益和效率、合规性等的评价结果进行授权,管控好的授予的权力放大;反之缩小权力,甚至取消权力。弹性授权也是管理评级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表现在:评价主体决定了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作为整个弹性授权评价系统的指南,决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置、评价方法的确立和评价结果应用。评价目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又分解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即评价指标反映评价目标的具体内容,评价标准反映评价目标的具体水平。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既相互影响,又共同形成评价方法的基础,而评价方法是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具体运用。评价报告是整个弹性授权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
二、基于内部控制评价视角的弹性授权管理评级系统具体解析
(一)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要素涉及的具体分析


(二)评价目标
弹性授权管理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旨在提高企业流程运行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促进管控能力与管控权限的有效结合。弹性授权管理评价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激励各所属单位通过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获得相应的管理授权,达到风险管控与授权管理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被评价企业也可以通过此评价体系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管理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
(三)评价原则和指标具体要素的设置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弹性授权评价体系在在设置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相关性原则。即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与公司评价目标即公司的各业务流程运行效率、风险管控水平,管控能力程度相关。企业管理层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流程环节或者高风险业务领域,并据此设计出能够反映企业各业务流程运行效率、风险管控水平的评价指标。
2.平衡性原则。评价指标存在结果性指标与程序性指标两种类型且作用不同。结果性指标反映的是各业务流程风险管控能力的实现程度,如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提高、工程质量合格率的提升、采办申请审批周期的下降等;程序性指标反映的是各业务流程风险管控能力目标实现的驱动因素,通常与各种控制手段相对应,如投资管理中的一票否决性指标、人员能力等。


(四)评价标准要素的具体设计
评价标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评价目标,解决的是“评价多少”的问题。企业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清晰性,可量化的应尽可能量化,无法量化的也应具体描述;第二,可行性,即管理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评价标准的选择考虑相关行业标准、预算标准、历史标准、最佳实践标准和对标竞争对手标准、国内外其他行业企业的成功经验等,兼顾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将业务流程风险管控的执行程度评价标准分为3级(A级80~100分、B级60~80分、C级0~60分)。
(五)评价方法具体要素的设置
有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和判断,实现从若干个单项指标实际值到产生评价结果的技术转换(陆庆平,2006)。
每个业务流程弹性授权评价的最终得分由初评得分和初评得分乘以对应的平滑指数构成,即最终得分=初评得分+初评得分×平滑指数。其中,初评得分是对应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在进行初评得分时,需将各业务流程的定量指标评价分数和定性指标评议分数按照对应每个业务流程各评价指标赋予的规定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初评的综合评价得分。由于每个业务流程设置的若干个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现的风险不等,所以高风险的指标在整个评价中会占较大的比例,赋予指标权重较大;低风险的指标会占较小的比例,赋予指标权重较小。
平滑指数设定为-1.0至1.0之间(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用于对打分项在某一方面进行修订。对于使用平滑指数的,需说明原因。授权管理评级周期为每6个月一次,授权调整周期为每12个月一次。笔者以XX公司采办管理流程为例,说明弹性授权管理评级系统的具体操作过程(见表3)。
在计算得出业务流程弹性授权评价的最终得分后,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对单位各特定业务流程管理授权实施动态调整。笔者借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将弹性授权评级结果按照百分制原则,对最终得分按照五个等级来确定,分别为优(85分以上)、良(70~85分)、中(50~70分)、低(40~50分)、差(40分以下)。分别对应增加授权、维持授权、调减授权、完全取消授权、惩戒等五种弹性授权管理方式。
因此对于XX公司其他业务流程也采用类似表3中的方法进行评分。
在计算得出XX公司各业务流程弹性授权评价的最终得分后,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业务流程管理授权实施动态调整(见表4)。
责任编辑 鲍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