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角度理解,外汇储备就是一个国家存放在境外的一项债权性质的账面资产,并不能变成真金白银或现钞运回本国。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储备资产中的“外汇”一栏之所以用负数表示,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外汇储备变少了,而是说中国在境外的外汇资产变多了,相当于把中国的钱转移出去存在境外账户上。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甚至还有人认为外汇储备是一种负债。造成混乱的原因在于不理解国际收支的记账法则,混淆了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会计主体。本文拟从会计学角度,通过对外汇储备进行会计主体、账实平衡和损益反映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找出我国目前外汇储备持续膨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操作建议。
一、中国外汇储备膨胀的会计解读
(一)中央银行是外汇储备的真正会计主体
外汇储备属于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境外财富,但在中国这样由中央银行发行本币购买外汇形成外汇储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才是外汇储备的真正会计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中央政府只是中央银行的客户,和外汇储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从极端情况讲,中央政府可以利用政治权力强制性支配、使用外汇储备,但却不符合会计学乃至经济管理的内在逻辑。因此,在中国这样的购汇、管汇体制下,外汇储备并不适合直接用来给全体国民发放货币福利。
对于向境外出口商品和提供劳务的企业和个人而言,一旦将获得的外汇以结汇方式卖给银行后,这些企业和个人就已经和外汇储备没有关系了。如果企业和居民在对外经济交往和活动中需要使用外汇,则以人民币向银行购买。显然,在如此交易机制下,企业和个人不会也没有理由要求银行无偿分配外汇。
(二)外汇储备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在中国,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境外资产,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就是“国外资产”项下的“外汇”一栏。由于中国的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央行在编列“外汇”一栏时,必须将以美元、欧元、英镑等外国货币表示的外汇资产转换成人民币来表示,这种转换只是编表的需要,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相对应,央行购买外汇支付给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商业银行又会把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存放在央行账户上,这就构成了央行欠商业银行的负债。
伴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膨胀,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方,“国外资产”项目特别是其中的“外汇”栏目数字也持续增加。囿于会计的记账规则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原理,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总负债方,“储备货币”项目特别是其中的“货币发行”和“金融性公司存款”栏目大致会以同样的幅度在膨胀。很明显,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因对外经济交往扩大、进出口贸易顺差长期积累而发生的,是有客观经济基础的。
有人认为,中国输出的是商品、劳务等具有实体意义的财富,流入的却是存在于境外的债权性质的账面数字,长期如此会导致中国的实际财富空虚。从财富形态转换上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从会计学角度讲,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国不会永远持有这些账面数字,通过日益频繁的对外经济交往,这些账面数字又会陆续变成实际的财富和劳务回流。
(三)中国外汇储备损益的会计分析
二是从人民币角度。多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央行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且一直是买多卖少。在财务核算系统中,成本数据普遍以先进先出法提取,每卖出一次,央行都在亏损;反映在年度会计报表上,就是央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买卖收益一定是负数。央行若想在外汇储备买卖上实现以记账本位币(人民币)计价上的盈利,必须是人民币发生较大贬值,这在短期内不太可能。
二、应对外汇储备膨胀的会计策略
(一)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将会计账面资产转化成实际财富
国际贸易本质上是指各国实体财富之间的相互交换,货币只是交换中使用的语言和记录符号。但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在国际贸易上更多的是用自己生产的实体财富,换回了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债权性资产。出口退税和国内通货膨胀是中国出口企业消化出口成本的两个渠道,虽然在会计核算上出口企业实现了账面盈利,但若考虑真实的物质与劳务成本、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相当多的出口企业是边出口边亏损。长期如此,必然会大量耗费国内的宝贵资源,恶化国内的居住环境,客观上压制了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的当务之急在于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将会计上的账面资产转化成实际财富。主要措施有:一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减少拼资源、拼人力、高消耗、高污染类产品的出口,加大高新技术产品、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出口。二是提高服务业出口换汇的比重。中国人口众多,人的知识、技能素质也在快速提升,在服务贸易上有很大潜力可挖。三是积极扩大国内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急需的以及资源短缺类产品和资源的进口,提升国内科学研究水平。
(二)在遵循会计逻辑的框架下,创新外汇储备使用方式
一个可行的操作方法是,中央银行以外汇储备为基础发行外汇票据,然后由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集团发行人民币债券来购买外汇票据,这笔以外汇票据形式存在的资产,所有权和支配权归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即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集团),额度管理权仍归外汇管理部门,这样可以避免在国内二次结汇。这些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民生和转变发展方式项目上,比如优化重点建设项目,改善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获得外汇票据的部门或企业可以对外支付使用,也可以发行外汇票据支撑的人民币债券,但不能向银行结汇。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实现藏汇于企、藏汇于民,分流外汇储备,减少央行外汇储备膨胀的压力,但却不会减少国家实际控制的外汇储备总量;二是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给地方政府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的依赖;三是可以保障重要民生项目、重点建设工程和环境生态治理项目的资金需要,替代一部分银行贷款,有效改善债务结构。
(三)增加外汇储备的会计主体,构建财政外汇储备
随着近些年来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提高,适当增加外汇储备的会计主体,逐步构建起与央行外汇储备性质完全不同的财政外汇储备是一条较好的可行之策。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由财政部发行面值为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债券,绕开中央银行,用来直接购买或置换出口企业和个人获得的外汇资产。外汇储备债券的期限可灵活确定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额度在10000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国货币)以上,票面利率比同期限的人民币国债略高。这部分外汇储备在营业操作上仍由商业银行进行,在管理上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代为管理,但其支配使用权归中央财政部门,属于财政收入的范畴,与央行外汇储备共同构成国家外汇储备。显然,财政外汇储备的建立,可以增加国债品种,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职责与边界,有效分流央行为购汇而增发货币的压力。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把外汇储备这一会计资产优势变成现实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外汇储备是存放在境外的债权性质的会计资产,但它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除了小部分外汇储备要保持较高流动性以应对日常对外以外,其他外汇储备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出长期战略性规划,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全球范围内运筹帷幄,统筹使用,力争更多地掌握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等领域中的话语权,把外汇储备这一会计资产优势变成现实的国际竞争力。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一个类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金融机构。从中国来说,可以借助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和运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形象,输出中国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经验、技术和标准,为中国经济“走出去”和长远发展服务。
类似地,中国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联合其他相关国家,成立诸如跨国打击暴恐活动、多国协同治理沙尘暴、西太平洋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门组织,切切实实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特定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上提供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