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缺乏对大数据进行高效挖掘和利用,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提升企业价值的效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运用将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新路径、新工具和新方法,使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能够更高效顺畅地运行和开展。通过对大数据进行筛选、分析等,使之可视化、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洞察整个产业链的现状,制定更切实可行的预算政策和经营策略。
一、大数据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对预算基础数据的影响
在数据规模上,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支持在数量规模上远大于传统数据,所传递的数据信息更加精确;在数据类型上,除传统预算依赖的财务数据外,大数据还包括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时间范围、温度、湿度等多样化的数据信息,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挖掘,使预算制定更加全面;在数据更新速度上,大数据具备实时采集、实时更新的特征,其更新速度远大于传统数据,可以实现对预算的实时控制和调整,降低了数据信息的滞后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在数据关系的挖掘上,大数据在分析数据表面现象之外,还会通过对不同数据间关系的挖掘,发现隐藏在数据表面下的潜在信息,为预算编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对预算体系构架的影响
在传统...
由于缺乏对大数据进行高效挖掘和利用,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提升企业价值的效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运用将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新路径、新工具和新方法,使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能够更高效顺畅地运行和开展。通过对大数据进行筛选、分析等,使之可视化、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洞察整个产业链的现状,制定更切实可行的预算政策和经营策略。
一、大数据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对预算基础数据的影响
在数据规模上,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支持在数量规模上远大于传统数据,所传递的数据信息更加精确;在数据类型上,除传统预算依赖的财务数据外,大数据还包括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时间范围、温度、湿度等多样化的数据信息,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挖掘,使预算制定更加全面;在数据更新速度上,大数据具备实时采集、实时更新的特征,其更新速度远大于传统数据,可以实现对预算的实时控制和调整,降低了数据信息的滞后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在数据关系的挖掘上,大数据在分析数据表面现象之外,还会通过对不同数据间关系的挖掘,发现隐藏在数据表面下的潜在信息,为预算编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对预算体系构架的影响
在传统预算体系下,由于数据获取途径的局限性和所获取数据类型的单一性,对平衡计分卡财务和运营模块的应用无外乎各类财务指标的堆砌和定量分析,对客户和成长模块也只限于通过日常观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访问等形式分析客户和员工满意度等,致使结论过于单薄,主观性较强,易产生人为操作,增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而大数据时代为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拓宽了数据获取途径,丰富了可用数据的类型。例如可应用于财务模块和运营模块的产能利用率、产品生产周期、合格率等数据源,以及可应用于客户模块和成长模块的员工及客户的经济行为、言论和习惯等数据;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经营行为的分析确定更为具体的最佳订货周期和销售周期,通过对资金链上投融资人的需求习惯分析,制定更合理的投融资计划;通过对员工和客户的行为分析,得到更真实客观的需求及满意度反馈信息,从而制定更合理有效的产品设计、推广策略和更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
二、大数据背景下全面预算体系的构建
(一)大数据背景下全面预算系统的构成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需要设立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大数据的采集、筛选和分析,参与从制定战略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及预算调整的闭环全面预算系统,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数据支持。首先,依据大数据提供的行业发展水平、企业发展水平、产能利用率等内外部数据进行SWOT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其次,总体目标通过信息化平台传达到各个部门,各部门通过分析大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相关数据来制定部门预算;最后,各部门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反馈部门预算,预算中心根据部门预算对总预算进行调整并最终确定。
(二)预算编制体系的构建


1.财务层面
财务目标分为经营、投资、筹资三部分。在制定经营目标时,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产能利用率、购产销周期、员工生产效率等数据,以及企业外部的行业政策导向、市场平均表现、竞争企业表现、上下游的市场需求等数据,确定企业经营目标,如预期收入增长率、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预算指标。在制定筹投资目标时,分析管理者投融资偏好、企业项目投融资需求等内部数据,和投资人对于资金的使用习惯、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被投资方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用途等外部数据,从而确定企业投融资需求、预期资产负债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等指标。
2.客户层面
大数据环境下,客户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分析各类社交网络的言论、客户的消费习惯,如消费模式和偏好、常用品的购买周期、对于新型产品的关注度、基本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愿意为商品付出的最高金额等,进而确定预期市场份额、新客户获得率、老客户忠诚度等,制定客户管理策略。
3.内部运营层面
内部运营主要为实现财务目标的业务流程管理,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和运营资金的控制。通过分析大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上游企业产品生产周期、产品质量、给出购入折扣、提供赊购的可能性等数据,以及本企业产品需求、供货源招标方法、议价能力等数据确定采购预算;通过分析企业产能利用率、员工生产效率、机器设备损耗程度、产量、产品合格率、生产周期、技术设备更新需求等数据制定生产预算;通过下游企业的客户资金流现状、赊销的可能性、收账期限分析下游客户的信用程度,并根据下游客户的产品需求、索要折扣习惯、以及企业内部销售人员销售习惯、与下游客户的合作时间等数据制定销售策略和销售预算。
4.成长层面
(三)预算执行体系的构建
大数据环境为企业预算执行控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各部门预算执行工作开始的同时,大数据管理中心也开始采集所有预算执行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一旦发现与原本预算存在差异,会分析差异原因并进行反馈,各部门根据反馈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并将相关数据反馈给关联部门,防止部门间信息不对称。当市场大环境或政策出现变动时,大数据管理中心会将变动情况及时反馈给预算管理部门和各预算执行部门,提示其进行适度调整;当数据差异过大、有突发情况或经营环境出现异变时,大数据管理中心会及时做出预警提示。预算执行体系如图2所示。
(四)预算评价体系的构建
预算期末进行预算评价考核时,分为预算执行结果评价和预算执行过程评价两部分,预算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1.预算执行结果评价
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也应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运营、成长方面进行,将四个方面指标的执行结果分别与预算目标相比较,进行差异分析,并与行业平均数据以及竞争企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预算执行效果评价。
2.预算执行过程评价
在执行预算时,大数据管理中心也在实时采集企业每一项活动过程的数据,因此在进行预算考评时可以结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率。例如,通过预算实施情况,分析预算完成周期、预算可行性、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能力等;通过预算执行期间的各项调整记录和突发事项的处理数据分析企业的预算执行调整能力、危机的应变处理能力、预算预警机制和实时调整机制是否完善等,为以后调整编制全面预算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数据依据。
大数据为平衡计分卡模型更有效地应用于整个全面预算体系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使评价结果更为精确完整。但同时,也对数据使用者和数据管理系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虽然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潜在价值在不断攀升,但其巨大的数量规模使数据的价值密度相对较低,需要数据使用者具备足够的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找到对企业自身来讲真正有价值的数据,需要数据管理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深度挖掘不同类型数据之间复杂的联系,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也需要数据管理系统具备更强的实时更新能力,及时采集最新数据,在全面预算体系中发挥大数据的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15BGL059〉《基于碳会计体系下的碳排放指数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刘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