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2月6日,《光明日报》刊发了纪实性散文《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讲述了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事迹。文章一经发表便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并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广泛传播,随之更多关于吴老的感人故事被发掘并传颂。在学习吴波的热潮中,散文家宁新路的著作《来去无尘——一位财政部长的生前事》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该书以纪实手法首次全面讲述了吴波事迹和吴波风范,成为人们了解吴老的窗口。本期“会计人语”,该书责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樊清玉与读者分享了她与这本书的渊源、由书而生的三重感动以及她作为一个编辑的“富贵”追求,即用好的作品传递更多的能量、换取内在的满足。《来去无尘》的封底语说,吴波是一个散发着精神光芒的人,走进这束光芒你会感慨,人生如弃钱权名奴役,便可以像他那样,活得宽阔而淡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被这光芒照亮。
在我编辑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本书,就是散文家宁新路的长篇散文《来去无尘——一位财政部长的生前事》。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灵魂又一次被净化的过程。
净化灵魂的好书
咏颂灵魂净化的好人
机缘巧合,我有幸认识了散文家宁新路老师,得知他在写一篇关于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的传奇一生的长篇散文。我一下子被这个选题吸引,诚挚地表示我想出版这本书。作者拒绝了其他出版社高稿酬的出版条件,把他自己多年的心血之作交给我们出版社。在此我深深地感谢作者的信任。
这本纪实散文《来去无尘——一位财政部长的生前事》,以翔实的故事、简洁的文字、朴素的文风、饱满的情感,对吴老一生追求做无产者、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一身正气的情操做了生动描述。2014年9月,本书荣获中国第二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一等奖。
我之所以看中这个选题,是因为这部作品反映的吴波风范,在今天具有净化精神与灵魂的作用,对推进当前党中央提倡的“八项规定”等要求,对党员干部树立淡泊人生信念、追求高远境界、回归精神绿地,具有典范引领作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主持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他的讲话精神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文化产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出正能量的精品图书。《来去无尘》即是一部很优秀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他可以让人民群众知道,我们党内还有许许多多像吴老这样的人。传播这样的正能量也是我们出版人的责任。因此这个选题得到了我们出版社领导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这本书的整体装帧几经修改我才满意。封面很淡雅,白底,黑、蓝字,正面是在一滴似乎是水墨画的“一个墨点”上镶嵌了一朵闪亮的小白花,似对吴老的圣洁祭奠;封底远处是群山,一束光从天空照射在广漠无垠的大地上,象征着吴老的精神光芒。书里面的版式很清雅,每一章的前面是淡淡的山水水墨画的意境,每一页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是浅浅的牵牛花和荷花,象征着吴老的淡然、高洁品格。
每当我翻到后记,看到关于吴老精神的全面提炼和作者的艰辛创作经历时,我都一次次被感染。千言万语汇成几个感动:
第一,感动于吴老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感动于他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执着。
感动于他几次蒙受巨大委屈却从不改变初衷,给自己确定了“永远做无产者”的人生目标。
感动于他敢冒丢官、坐牢和杀头风险,为坚持真理无私无畏。
感动于他从不把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的正义、真诚、善良。
感动于他实事求是的清醒与胆略。
感动于他不迷恋官位,为主动让贤立了标杆。
感动于他过着朴素的日子,想自己太少,想别人太多;不想享受,只想怎么能给国家节省。
感动于他坚守严格的教子方式。
感动于他不给儿孙留一分钱遗产,实现了做“无产者”的崇高境界。
……
正像封底语所说:财政部长吴波,一个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一个散发着精神光芒的人。谁看到他的光芒,谁就会被他的光芒紧紧吸引;谁走近他的光芒,谁就会被他的光芒穿透内心;谁仰望他的光芒,谁就会被他的光芒牢牢牵引。走近这束光芒你会感慨,人生如弃钱权名奴役,可以像他那样,活得宽阔而淡然。
这样光芒四射的人物,实在应该写,应该写成感动人心灵的文字,更应该写成为一代代财政人引以为豪的人物。
第二,感动于作者的创作高度和创作艰辛。试想能创作出有这样高度的作品的人,也一定是思想和人格有一定高度的人。作者宁新路是因感动而写,是用心血在写。写吴老,文字的准确,事实的准确,是首要的。因吴老低调又长期遵守保密纪律,留下的资料很少,采访他同时代的人又很难。能了解到的事情,几乎是挤牙膏似的,一点点地收集。作者感觉这是最难写得好的文字——无法得到本人真情实感的叙述,也无法在历史资料中发掘细致的故事。写吴老是这么地难,而下这样的功夫,是值得的。作者走访了吴老家人、他的秘书和同事等,在拥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了能够概括和表达吴老精神境界的十八个侧面,以散文的方式,如实地描述他精神闪烁出的光芒,并取名《来去无尘》。我觉得,作者的书名和各章名起得特别好,与吴老圣洁高贵的品格相得益彰。

做创造精神产品的
好编辑是“富贵”追求
每当我把一本本好书呈献给人们的时候,我觉得我是“富贵”的人:富,不是你身上的钱财,而是你心里的满足;贵,不是你地位的显赫,而是你被人需要的程度。
在编辑《来去无尘》这本书之前,在漫漫的编辑生涯中,我的心灵也曾被一本本透着高贵色彩的书洗礼。
20多年前毕业之时,我阴差阳错地没去做会计实务,被分配到当时脑子里一点概念都没有的出版社,就这样当了一名图书编辑。人说,编辑是杂家,是为人做嫁衣。可是我要说,做编辑,我幸运。我不仅是作者的第一个读者,还能通过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与名家、名著交往和“对话”。我深深地为他们的人格和才学而感动,被他们作品的精彩所吸引。
我认同也在不断践行一句话:先做个好人再做个好编辑。其实,每编辑一本新书,都是经历一次他人的人生。当作者把他的心血以及生命的智慧都付诸于文字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过自己的一生?
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如今辉煌的发展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但一些精神的东西不能丢。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教育,教育的灵魂是思想。从事编辑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一个夙愿,那就是想把像吴老一样的“大家”的感人事迹及其为人风范梳理成册,让后来人阅读我们的典藏之作。“史为镜——知兴替,人为镜——可正身”,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