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5 作者:张旺峰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大]
[中]
[小]
摘要:
1978年,美国会计学家斯蒂芬•泽夫在其《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后果学说,该学说对此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泽夫认为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往往还伴随着经济利益的转移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演化为一个众多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过程。
一、经济后果学说的缘起
20世纪30年代以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被认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各企业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的随意性很大,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这种混乱的状况被认为间接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事后,美国国会于1933年、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则。SEC出于种种考虑,最终决定授权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和发布会计准则,但SEC保留了判断所制定的准则是否“具有充足权威支持”的权力,即最终否决权。然而,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众多利益集团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干预,迫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压力,很...
1978年,美国会计学家斯蒂芬•泽夫在其《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后果学说,该学说对此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泽夫认为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往往还伴随着经济利益的转移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演化为一个众多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过程。
一、经济后果学说的缘起
20世纪30年代以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被认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各企业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的随意性很大,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这种混乱的状况被认为间接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事后,美国国会于1933年、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则。SEC出于种种考虑,最终决定授权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和发布会计准则,但SEC保留了判断所制定的准则是否“具有充足权威支持”的权力,即最终否决权。然而,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众多利益集团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干预,迫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压力,很多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无法获得支持或被迫修订,例如投资税款贷项的会计处理、石油天然气废井成本的会计处理、分部报告问题等。
通过对部分实际案例的深入研究,泽夫得出结论: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从而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演化成为一个各利益集团为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博弈。但是,泽夫的经济后果学说却与资本市场的另一著名学说——有效市场假说(EMH)产生了矛盾。EMH是尤金•法玛于1970年提出的,根据市场对信息的反应程度,他把证券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强式有效市场一般很难实现,但实证研究表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证券市场已基本达到半强式有效了,即市场上任何时候的证券交易价格将正确地反映所有为公众所知的与该证券有关的信息。有效市场理论对财务会计及其报告产生了重要启示,威廉•比弗在《FASB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一文中对这些启示作了阐述,认为“只要会计政策没有导致产生现金流量差别的后果,或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所形成的差别予以披露,以及投资者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以致能够在不同的会计政策之间作出抉择的话,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便不会影响证券的市价”。威廉•比弗的这一观点在会计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导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1)中对决策有用性原则的正式接纳。
经济后果学说的提出让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到了会计信息的作用,那就是除了作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外,还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一种工具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
二、经济后果学说的现实思考
经济后果学说的提出让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到了会计信息的作用,那就是除了作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外,还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一种工具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对于应当如何来对待会计信息的这种经济后果,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会计信息可能的经济后果,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及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坚持如实反应的信息中立原则,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应当考虑经济后果。另外,刘小年、吴联生(2004)提出了另外一种折衷的观点,那就是在会计确认和计量环节应保持信息中立,不能考虑经济后果,而在报告环节则“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信息需求,使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他们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是一种客观现实,它的确会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流向,但希望通过这种利益分配的结果来实现某个社会目标的想法并不现实。
(一)扭曲会计本质,误导信息使用者
会计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相是人们创造会计这种方法时就赋予它的基本使命,力求并保证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事实,是会计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并不因为它发展到现代会计,成为以对外报告为主要目标的财务会计而有所改变(葛家澍,2009)。然而,由于会计所固有的专业学科特点,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主观估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许多金融界人士纷纷指责是由于公允价值准则的运用导致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从而加剧了企业的亏损程度,导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以雷曼兄弟为例,其2008年二季度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导致减计资产价值近30亿美元,三季度更是飙升至40亿美元以上,并最终导致了破产。基于对这种经济后果的考虑,金融巨头们包括一些政界人士纷纷向SEC及FASB施压,要求其修改会计准则,对资产恢复按历史成本计价。从会计计量的科学性角度来讲,这种要求并无道理,因为证券市场的健康、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投资者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资金流向业绩或前景较好的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如果投资者发现作为资本市场最主要信息来源的财务会计信息对其来说只不过一个“善意的谎言”,将会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体现强势集团的利益,损害社会公平
(三)引发会计寻租,导致租值耗散
如前所述,为了使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对自己有利,各利益集团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施加影响,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寻租现象。与生产性的寻利活动不同,寻租活动只是寻求对利益的一种重新分配,本身并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相反在寻租活动中要耗费社会经济资源,即导致租值耗散或社会成本。雷光勇(2001)认为会计寻租导致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直接的会计寻租成本,如给会计管制机构的贿赂、进行政治游说的耗费、对准则进行各种评论的成本;第二,因会计寻租而发生的准则修改及相应引起的准则培训、更新会计电算化软件、重组会计基础性资料等带来的间接成本;第三,会计寻租引起的效率损失,如因寻租产生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政策的选择通过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发出不当信号引起的资源运用效率损失。
三、经济后果理论的未来发展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会计信息的根本价值所在,但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如何避免经济后果在现实中“伤及无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在增强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同时,进行充分披露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方法以及最终的输出结果,都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如果不加以解释,很难被非专业人士所理解,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有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不利的经济后果。例如,会计利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配比甚至估计后的结果,而且还受到一些不可控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或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所以在制定经理人员报酬计划时,对会计利润的使用要保持谨慎,最好加入一些非会计指标或者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如平衡计分卡等。这样既可以避免对经理人员不利的经济后果,也可以防止经理人员为了最大化其自身收益操纵会计利润。某些会计政策的采用的确可能影响到权责发生制下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但并不会对企业真实现金流量产生影响,而且从企业整个寿命周期来看,甚至不会影响企业的累计会计利润。此外,报表上有些数字所代表的经济含义,如不加以解释和披露,也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而言,除了要尽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外,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也是必须的条件。当然,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提高自身对会计专业知识及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积极推动事项会计理论的实施,最大程度地摆脱经济后果的困扰
为了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同时又避免不利的经济后果产生,笔者认为事项会计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事项会计理论是美国会计学家GeorgeH.Sorter于1969年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是:会计的目的应该是提供可能在各种决策模型中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信息,但会计人员只需要提供有关原始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自己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以生成其决策模型所需的输入价值。因此,事项会计的实施不仅可以彻底摆脱经济后果的困扰,还可以避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以及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但是,事项会计的实施对信息的使用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信息使用者要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笔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使用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事项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应该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一些软件公司也已将XBRL语言应用到其产品中去,这可以说是事项会计真正付诸实施的一个很好的前兆。但是也应当看到,事项会计一旦真的付诸实施,将会使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可能的影响将不亚于复式簿记的诞生,所以需要慎重对待。
(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检验”项目〈BSQD121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璐怡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