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管理会计体系不是为建设而建设,目的是运用并提高和改进组织的管理质量、提高组织的营运效率和效益,所以我认为应着眼于现实,先提出一系列管理会计问题,按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分类,分阶段解决,最后形成完整体系。对此,会计主管部门不应闭门造车,而应持需求导向理念,征询和听取管理者、所有者的建议。
我们知道,财务会计有一整套国别和国际标准(准则),相比较而言,管理会计规范是模糊的。这恰恰表明了管理会计需要尽快出台指引以进行规范的迫切性。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年底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体现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得到政府主管部门重视。作为会计学者,我对此深受鼓舞。但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管理会计在中国能否真正获得实质性大发展,更取决于管理会计自身。会计界必须深刻反思管理会计多年来不温不火的现实,寻求更为有效的出路。
管理实践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分
基于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会计被区分为两大部分:“对外报告会计(External reporting accounting)”部分被业...

管理会计体系不是为建设而建设,目的是运用并提高和改进组织的管理质量、提高组织的营运效率和效益,所以我认为应着眼于现实,先提出一系列管理会计问题,按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分类,分阶段解决,最后形成完整体系。对此,会计主管部门不应闭门造车,而应持需求导向理念,征询和听取管理者、所有者的建议。
我们知道,财务会计有一整套国别和国际标准(准则),相比较而言,管理会计规范是模糊的。这恰恰表明了管理会计需要尽快出台指引以进行规范的迫切性。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年底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体现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得到政府主管部门重视。作为会计学者,我对此深受鼓舞。但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管理会计在中国能否真正获得实质性大发展,更取决于管理会计自身。会计界必须深刻反思管理会计多年来不温不火的现实,寻求更为有效的出路。
管理实践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分
基于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会计被区分为两大部分:“对外报告会计(External reporting accounting)”部分被业界冠以“财务会计”之名;另一部分“对内报告会计(Internal reporting accounting)”,业界称之为“管理会计”。
所谓“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分,原本只是教育界学者为方便教学和梳理教科书体系而进行的分类。事实上,会计教科书中并没有能够清楚地界定管理会计(如同界定财务会计那样)。譬如对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还是“管理会计=管理问题的货币化”,会计教科书中普遍没有给出解释。
放眼全球,管理实践中几乎没有哪一家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在设置内部会计机构时分设“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因为在实践中,是依据统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加工衍生出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会计报告”和服务于内部管理用途的“管理会计报告”。因此,我认为管理会计也并非要着眼于“管理”,而应当回归“会计”。当然,鉴于当前的会计体系已经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分,我们权且依照惯例,将主要服务于管理者的对内报告会计称为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当前的主要短板是缺少信息产品
会计以生产信息产品为己任。会计生产的信息产品表现为“货币化数据报表+说明数据或延伸数据的文字报告”。以会计信息产出观念看,财务会计的产品非常明确,即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度报告),提供给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外部投资人,作为各自的财务决策基础。针对明确的财务会计产品,自然提出一系列专业需求:产品标准(会计准则)需求、质量标准检验(独立审计)需求以及对生产者(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职业操守要求。由于对外报告会计存在法律、通用专业规则以及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内部及外部社会有关各方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既然管理会计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也就谈不上信息产品体系,谈不上进一步的产品标准、质量标准以及品质检验。因此,我认为,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之所以可有可无,就是因为它没有独特的信息产品,难以为董事会和CEO的决策需求提供有效支持,所以难以得到管理者重视,也就难以获得发展。
研究设计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以成本和费用为中心的内部报表体系
当前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新契机。我认为,建设中国的管理会计体系可以有两种逻辑脉络:一是全面综合体系;二是问题导向体系。
第一种逻辑的优点在于高屋建瓴设计,方便宏观管理;缺点也明显,面面俱到,不容易形成共识。第二种逻辑是着眼于现实,先提出一系列管理会计问题,按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分类,分阶段解决,最后形成完整体系。优点是重点突出、联系实践,短处是开始阶段的体系性不够强。鉴于管理会计体系不是为建设而建设,目的是运用并提高和改进组织的管理质量、提高组织的营运效率和效益,所以我倾向于第二种逻辑。
那么,着眼现实,我认为当下要振兴管理会计的突破口,就是先要研究解决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设计问题。只有先设计确定管理会计的信息产品,进而捋清楚管理会计的线索、内涵、外延,才能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振兴奠定基础、提供动力。我的看法是,虽然管理会计不比财务会计那样有清晰的信息产品,但是同样可以设计管理会计的产品,即以成本和费用为中心的内部报表体系。
西方管理会计有句名言:Youget what you measure(你测度什么,就得到什么)。这里的关键词是“measure测度”,管理会计提交给CEO、管理层、董监事会的产品,应该是以基于测度的会计数据和报表为基础的管理报告(注意,与财务会计报表不同),否则就失去了会计特征,不必通过管理会计生成。
设计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我认为应该包含几个要点:第一,明确产品需求导向:管理会计信息产品的需求者,首先是微观层面组织的内部管理者、董事会、监事会。但是,由于我国大中型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以国有控股、控制为主的特征,因此管理会计信息产品的需求者还应包括宏观层面的产业管理部门。第二,管理会计信息产品应该以货币化数据信息为主,同时包含具有关联性的、非财务性的营运数据信息。第三,管理会计信息产品应该尽可能表格化。以表格化产品为基础,才有可能逐渐实现标准化、计算机化、数据库化。第四,设计管理会计信息产品体系必须考虑到管理者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要明确管理者的决策需求,譬如微观管理专题方面的成本习性、决策替代方案比较、资源投入产出分析、责任中心绩效评价等,宏观管理专题方面的资源消耗、环境成本等。对此,会计主管部门不应闭门造车,而应持需求导向理念,征询和听取管理者、所有者的建议。
环境成本核算规范: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可参考案例
如前文所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应遵循立足现实,问题导向的原则和思路,从设计挖掘其信息产品入手,逐步构建一个务实高效的管理会计体系。下面以环境成本核算规范为例,说明基于XBRL的“环境成本数据流”的构建,以期对我国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因其包含着大量无效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日益深入人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符合。但直接从宏观经济核算入手纠正GDP偏差,已经被证明难以行得通(譬如问世多年而仍基本处于空谈状态的绿色GDP)。这是因为,改进GDP核算不仅仅需要概念,还需要具体路径方法和可靠数据。关键就在于微观管理会计能对环境成本加以测度和计量。
从微观层面界定GDP无效性的基础是“环境成本”。如果以环境成本为核心建立“环境成本数据流会计系统”作为生态补偿的依据,就能循序渐进地汇总测算出“无效GDP价值量”,进而得出已经考虑生态价值补偿的国民经济产出价值。对此,实务中的重点一方面是基于管理价值立场,解析和界定环境成本;另一方面是会计手段升级,依靠信息技术将其植入到XBRL-ERP系统。
我认为,开展以建立“环境成本核算规范”为目的的专业性研究,信息产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及设计逻辑如下:
1.信息产品:环境成本项目/指标;环境成本表。2.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与GDP有效性;环境成本:从外部化到内部化;生态补偿价值基础;XBRL-ERP系统。3.指引体系:环境成本界定;环境成本计量;XBRL信息单元;生态补偿计算体系;GDP价值有效性解析。4.信息化建设:ERP-XBRL:面向企业内部的管理价值;环境成本数据流(基于“环境成本表”的数据体系)。5.人才培养与咨询服务市场建设:建立以环境成本为轴心的环境会计理论;帮助企业以及所有微观会计主体设计“环境成本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