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会计信息质量,人民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制度》)中明确提出了“客观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和谨慎性”要求。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预算单位之一,合法、合规使用预算资金固然是预算执行的重点,但随着业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的复杂的经济形势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人民银行在保证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决策有用观,即央行会计目标需要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服务。在双重会计目标之下,笔者认为人民银行应充分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构建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将可靠性、相关性作为基本质量要求,将谨慎性、及时性、可比性、透明度纳入增进质量要求。
一、人民银行现行会计标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状况分析
1994年以前,人民银行实行利润留成和缴税的财务制度;1994年以后,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以盈利为目的,各项收支相抵在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拨补。2005年,在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基本制度》,作为央...
对会计信息质量,人民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制度》)中明确提出了“客观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和谨慎性”要求。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预算单位之一,合法、合规使用预算资金固然是预算执行的重点,但随着业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的复杂的经济形势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人民银行在保证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决策有用观,即央行会计目标需要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服务。在双重会计目标之下,笔者认为人民银行应充分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构建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将可靠性、相关性作为基本质量要求,将谨慎性、及时性、可比性、透明度纳入增进质量要求。
一、人民银行现行会计标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状况分析
1994年以前,人民银行实行利润留成和缴税的财务制度;1994年以后,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以盈利为目的,各项收支相抵在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拨补。2005年,在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基本制度》,作为央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基本依据,自此,人民银行实施以该会计基本制度为统驭的会计核算模式。但随着央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丰富,会计制度统驭模式大大削弱了央行会计信息质量。
(一)预算会计占主导,财务会计信息反映不充分
目前,人民银行运用《基本制度》规范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并制定出台具体的财务规定,进一步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评估等内容。因此,人民银行的会计实际上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混合体,其中预算导向特征明显,会计被视为预算管理的附属。然而,人民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参与着重要的金融活动,其资产负债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预算导向的会计模式无法全面反映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不能为央行资产负债管理和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支持,与国际其他央行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了我国央行会计信息与其他国家的可比性,阻碍了与国际中央银行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收付实现制基础,无法如实反映会计要素信息
《基本制度》规定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收付实现期与会计期间往往并不统一,因此不能实现收入和费用的期间配比,无法客观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也无法全面体现会计核算主体特定会计期间应承担的债权和债务。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代表国家经营国家储备,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单纯采用收付实现制,无法全面如实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人民银行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能够准确核算该期间人民银行所拥有的大量计息资产与负债的真实价值以及投资等经济业务活动的实际收益状况。
(三)历史成本计量,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四)减值准备计提不足,不能体现谨慎性要求
当前人民银行财务制度规定计提总准备金,对具体资产的减值测试力度不足,存在虚估资产现象,不符合谨慎性要求。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再贷款,金融机构未提供任何担保和保证,该类再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损失,但人民银行仍然按照业务发生时的价值在报表中列示,未考虑该项再贷款的可收回程度,也未根据风险损失的大小来合理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再贷款存在的风险未得到充分的披露,致使人民银行账面反映的资产价值与市场价值或实际价值发生偏离。另外,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储备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尚未采用国际惯例合理评估风险,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二、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适度分离会计体系,兼顾两种管理目标
我国央行属于国家行政单位,这决定了我国央行会计改革离不开政府会计改革,但是央行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财务会计改革方面应采用更加适合的会计标准来提供真实、完备的会计信息。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央行会计标准改革需要兼顾预算会计目标和财务会计目标,将两者适度分离,分别采取不同的核算标准(见图1)。具体来说,预算会计应借鉴政府部门的改革途径,继续沿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定期披露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及时性;加强预算分析,评价财务结果与预算目标是否相吻合,建立适应于央行的预算管理责任机制。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如实地反映出财务实力状况,应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改进核算基础、计量方式、信息披露等,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透明性,逐步缩小与其他国家的会计标准差异。

(二)稳步推进权责发生制,实行两种核算基础并行模式
为确保人民银行预算会计目标和财务会计目标各得其所,笔者认为应改进目前单纯的收付实现制,有步骤地推进权责发生制,对央行资产、负债、费用、收益等要素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确保收入与费用能够合理配比。而预算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即对费用预算核算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便于实时掌控现金流转和费用预算指标执行情况,实现收益流和现金流的统一。
(三)引入多种计量属性,真实反映会计要素信息
笔者认为,应逐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加强对央行各主要资产项目的计量和管理。如可以将资产分为储备资产、再贷款及再贴现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根据不同资产种类确认不同的计量标准。对储备资产和证券资产可以根据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对再贷款及再贴现资产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对固定资产可以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购置时进行资本化处理并在使用过程中按期计提折旧。这样可以将资产因受市场风险影响引起的价值波动合理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四)合理计提准备,提高会计信息的谨慎性
当前,外汇储备资产和再贷款成为人民银行的主要资产,所占比例较高,并且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具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由于面临汇率、利率、信用等多种风险因素影响,人民银行资产质量也受到一定的考验,不良资产的比例有所增加。笔者建议采用谨慎性原则,对资产风险进行合理计量和评估,按规定计提各类减值准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中央银行公信力,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正确引导资金流向,合理配置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