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自踏上自主研发之路起,为实现研发产品的盈利性,就推行了基于市场导向的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简称TC)和面向成本设计法(Design ForCost,简称DFC)技术。但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和DFC技术的深化应用,实际的开发成本和目标成本存在很大差距,在长安汽车探索解决这一设计成本管控难题的过程中,诞生了“双十问”模型技术——整车层面的“十问”模型和零部件层面的“十问”模型。

一、双十问模型的内涵及特点
1.整车材料成本“十问”模型
整车材料成本“十问”模型是DFC技术在整车开发层面深化应用的操作工具,它分别从材料成本占比、配置成本占比、配置溢价率、造型成本占比、白车身重量、材料利用率、材质比例、动力总成成本占比、上限成本达成率和竞争性供应商数量等十方面评价和分析整车开发的技术经济性(见图1),并分车型平台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2.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
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是DFC技术在零部件开发层面深化应用的操作工具,它分别从零...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自踏上自主研发之路起,为实现研发产品的盈利性,就推行了基于市场导向的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简称TC)和面向成本设计法(Design ForCost,简称DFC)技术。但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和DFC技术的深化应用,实际的开发成本和目标成本存在很大差距,在长安汽车探索解决这一设计成本管控难题的过程中,诞生了“双十问”模型技术——整车层面的“十问”模型和零部件层面的“十问”模型。

一、双十问模型的内涵及特点
1.整车材料成本“十问”模型
整车材料成本“十问”模型是DFC技术在整车开发层面深化应用的操作工具,它分别从材料成本占比、配置成本占比、配置溢价率、造型成本占比、白车身重量、材料利用率、材质比例、动力总成成本占比、上限成本达成率和竞争性供应商数量等十方面评价和分析整车开发的技术经济性(见图1),并分车型平台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2.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
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是DFC技术在零部件开发层面深化应用的操作工具,它分别从零部件性能目标、质量目标、通用化、重量、材质、结构、工艺、供应商、市场风险和成本等十方面评价和分析零部件开发的技术经济性(见图2)。
3.双十问模型的特点
双十问模型的特点主要体现了“三性一化”,即:领先性、体系性、技术性和精益化。
领先性。长安汽车在国内汽车自主研发领域首创了设计成本控制的“双十问”模型技术理念和独创技术,并通过多年的推广应用,验证了“双十问”模型技术的可行性和效益性。
体系性。双十问模型打破了传统的整车研发方式,以性能、质量为前提,以成本为导向,使汽车零件设计从技术开发要求的提出、技术方案的制定和零件供应商的选择等环节均纳入管控,确保了性能、质量和成本“三大目标”的有效平衡与执行。
精益化。长安汽车建立的整车及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使隐形问题显性化;制定各零部件的精算模板与成本优化地图,使显性问题结构化。

二、双十问模型的主要做法
1.分析论证市场定位的技术成本可行性
以汽车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汽车产品的市场定位,结合长安汽车公司实际情况分析论证市场定位的技术成本可行性。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汽车产品的市场售价区间、外型尺寸、整备质量,并结合公司的成本占比目标推算车型的公斤单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同平台车型公斤单价与材料成本占比的正比关系(即公斤单价越高,材料占比越高)等,综合判定市场定位的技术成本可行性。
在市场定位技术成本可行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展设计成本论证工作。论证通过的方案将进入下一个环节——建立设计成本精益化控制体系,论证否决的方案将重新拟定成本控制思路。
2.建立设计成本控制体系
设计成本精益化控制由整体到局部,逐步细化。首先对应“CA-PDS同步图”的成本控制体系,针对汽车开发的三大阶段(方案阶段、设计/验证阶段、投产启动阶段)划定整车材料成本控制点(共16个控制点)。其中,KO到OD阶段共8个控制点,OD到CC阶段共5个控制点,CC到FS阶段共3个控制点。
在确定汽车开发各阶段的成本控制点后,结合整车材料成本“十问”模型的控制内容要求,搭建了设计成本控制体系中常用指标体系屋,其中包括:核心指标、平台选择指标、造型设计指标、性能设计指标、产品设计指标、市场指标和采购指标。在常用指标体系屋中,核心指标为材料成本占比,与市场部门相关的指标为配置成本波动率,与产品设计部门相关的指标为上限成本达成率、价值设计变更率和设计重量超标率,与造型设计部门相关的指标为造型上限成本达成率,与性能设计部门相关的指标为性能上限成本达成率,与采购部门相关的指标为采购目标达成率。根据已定方案的整体目标,依据指标体系屋分解各板块的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用“碎石法”分解为各个零部件的目标。各个零部件的成本目标由研发目标成本分析、监控系统中的占比计算及管理子系统计算得出。
确定各零部件成本占比后,采用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对各零部件成本目标建立深度精细化管理,即通过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多方案对比表对零部件初定成本目标进行审视和优化。
经过“十问”模型多方案论证对比,尽可能地杜绝设计浪费、质量过剩、功能越界、高价采购、风险失控等困扰设计工程师的各大历史性难题。另外,方案论证不是单一面向零件的,各方案与车型平台紧密结合联系,论证过程统筹兼顾,避免出现个案优秀,整体有短板的现象。经过论证,各个零部件成本占比将被合理优化。
3.实现先期设计成本控制
第一,使用零部件技术成本优化地图法对零件成本持续优化。在通过零部件技术成本“十问”模型多方案对比表对零部件的成本目标进行合理优化和确定后,还需要使用零部件技术成本优化地图法来指导设计方案以满足成本目标。通过梳理和分析已实施的零部件技术成本优化案例,并结合零部件的结构、功能、工艺、材质等深度解析,深度挖掘出潜在技术成本优化措施。
三、双十问模型的运用成效
第一,实现了产品性价比最大化,提升了产品成本竞争力。通过精细化设计成本管控体系在产品开发中的推进,特别是“双十问”模型技术的应用,在保障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同时,实现了自主开发产品性价比的最大化,扭转了公司轿车产品在上市年材料成本占比无法达标的困境,提升了公司产品的成本竞争力。
第二,建立分平台管控标准和数据库,实现成本管控经验的共享和沉淀。建立了A、B、C/CD、S四大平台的整车材料成本管控十大标准。长安汽车在研发过程中,不同平台有着不同的成本控制标准,按车型用途分,有微、轿、轻三种成本控制标准,按研发平台分,有A级车、B级车、C级车等不同车型的成本控制标准,有效地控制了研发风险。
第三,实现了成熟产品成本持续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精细化设计成本管控体系在成熟产品成本持续优化中的推进,公司的研发、采购、市场、质量、销售、战略等部门组成跨部门团队,运用“双十问”模型技术,对成熟产品成本持续优化实现强矩阵管理,其中,2010~2011年累计节约产品成本费用6.5亿元。
责任编辑 王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