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消费问题。一般说来,消费行为可分为投资性消费行为和耗用性消费行为。花钱买房属于投资性消费行为,钱是花掉了,但换来了房子。从目前的土地房产投资前景来看,土地开发是一项有限资源,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贬值的可能性较小。而花钱买车是耗用性消费行为。汽车是一种运输工具,是一种可以不断生产的耗用性产品。随着时间的拉长,其外观造型和内置发动机设备等都会出现损耗,直至折旧完成为止。一般来说,一部车使用10年后几乎一文不值,而且还要执行强制报废,相当于投出去的钱无法回来。这个例子只是一个间接理财的方式,即使知道汽车的价值会大幅缩水,我们还是要进行此项消费。
卡耐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百分之七十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意外的盲目”。“理财”中的“理”字不仅做动词“整理”讲,还暗含“理性”的意思,毕竟,经济学是理性头脑对繁华市场的解读和预测。学会理财,不是在乎钱的多少,而在于理财这个过程。合理的理财可以节约财富,同时带来成就感和收益。
巴菲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理财教育,他从6岁就知道储蓄,虽然每月只存30块,但到13岁时,他就拿出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消费问题。一般说来,消费行为可分为投资性消费行为和耗用性消费行为。花钱买房属于投资性消费行为,钱是花掉了,但换来了房子。从目前的土地房产投资前景来看,土地开发是一项有限资源,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贬值的可能性较小。而花钱买车是耗用性消费行为。汽车是一种运输工具,是一种可以不断生产的耗用性产品。随着时间的拉长,其外观造型和内置发动机设备等都会出现损耗,直至折旧完成为止。一般来说,一部车使用10年后几乎一文不值,而且还要执行强制报废,相当于投出去的钱无法回来。这个例子只是一个间接理财的方式,即使知道汽车的价值会大幅缩水,我们还是要进行此项消费。
卡耐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百分之七十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意外的盲目”。“理财”中的“理”字不仅做动词“整理”讲,还暗含“理性”的意思,毕竟,经济学是理性头脑对繁华市场的解读和预测。学会理财,不是在乎钱的多少,而在于理财这个过程。合理的理财可以节约财富,同时带来成就感和收益。
巴菲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理财教育,他从6岁就知道储蓄,虽然每月只存30块,但到13岁时,他就拿出3000块买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并愚公移山般地年年储蓄,年年投资,十年如一日,结果在85岁时,成为比微软的比尔·盖茨还有钱的人。
哈佛大学的第一堂经济学课就要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的才能进行消费。这被称之为“哈佛教条”。哈佛教导出来的人才都很富有,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还在于他们严格遵守“哈佛教条”。
“先花钱,能剩多少便储蓄多少”是普遍的理财观念,采用这种方式,到月底所能剩下的用于储蓄的钱其实并不多。而哈佛人则要求将每月需储蓄的钱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只会超额完成,不能找任何借口和理由放弃,因此,储蓄的钱就越来越多了。
“哈佛教条”告诉我们,任何人的财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过由少而多、由小变大这样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几乎每个后来成为富翁的人都有良好的理财投资习惯。
理财没有什么太深奥的技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的地方,“理财三句话”可以作为指导我们日常理财行为的守则。第一句话:每月储蓄30%的工资,先储蓄,后消费。第二句话:一定要投资,并且要求投资年综合回报率在10%以上。第三句话:持之以恒,不论是储蓄还是投资,必须坚持10年以上。所有的理财理念、技巧和策略都被囊括在这三句话中,照此执行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其实财富离自己并不算太远。
(摘自《投资与理财》)